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李荣融冲刺 央企重组三条路径三道坎

李荣融冲刺 央企重组三条路径三道坎
作者:屈丽丽、周丽敏 2008-9-15 22:37:53
  如果完成央企重组的既定任务,到2010年,中央企业至少要减少近50家。当国资委将“自愿重组”装进历史,而转由国资委主动推进方式加快重组,已经说明李荣融不愿意把央企重组的“包袱”甩到下一任国资委。
重组最后通牒
  9月11日,国资委公布了4家央企重组的消息: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组成立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并入中国通用技术 (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49户调整为147户。
  此次重组可谓国资委在 “后奥运”时代加速央企重组步伐的第一步。
  在今年7月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针对重组问题表示:“奥运之后,我们会采取措施,分批来调整。”8月10日,李荣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奥运之后,中央企业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提高重组速度,到2010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减少到80户到100户。
  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可能被重组的央企负责人已经频繁出入国资委,希望能找个好“婆家”。知情人士透露,奥运前夕,攀钢集团、普天电子和另外一个贸易企业的负责人分别被国资委约见,其中攀钢一直是武钢和宝钢争夺的焦点,奥运会后,这些悬念将被揭晓。
  一位对国资委系统内部非常熟悉的“体制内”专家告诉记者:“李荣融是个雷厉风行的铁腕领导,按照李荣融的个性,他会在任期间极力推进央企的重组工作。”
  李荣融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便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职位调任国资委主任一职,而明年便是本届任期的最后一年,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把手“意志”的作用可想而知。国资领域的各界人士都相信,在9月20日残奥会结束后,央企重组在国资委的“最后通牒”下,暴风骤雨般地重组将不期而至。
  按照国务院部署给国资委的工作任务,到2010年,中央企业应缩减到80家至100家。截至目前,央企仍然有150家,较2006年末仅缩减9家。因此未来的两年半间,央企还需减少50~70家,而这一数目相当于过去6年缩减数的总和。
  也正因如此,鉴于央企重组进程缓慢,李荣融下决心,下一个阶段国资委要转变重组方式,由之前自愿组合转变为国资委主动推进。尽管困难重重,但李荣融“求快”的思路,已经显现无遗。
三条路径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被重组的央企有望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被同行央企重组,二是由国资委的下设资产运营公司重组,三是交给地方的国企重组。而通常情况下,央企宁愿做国资委的二级企业也不愿意“下划”给地方国企。
  打包出售不良资产,或许将成为破解央企重组既有障碍的主要手段,英国路伟律师事务所的吕立山向国资委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而如是路径,目前正有望在少数省份开展试点。
  他举例说:“中央企业,包括很多省级的国有企业,除了核心业务之外,还有很多的房地产或酒店业务。如果一家央企,有五六个水平参差不齐的酒店出售,不一定能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但如果能将多个央企剥离下的几百个酒店按照星级水平分烊打包,就能引起内外资投资者的普遍兴趣,不但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能形成资产上的溢价。”
  目前,中央企业拥有子公司、孙公司甚至重孙公司等多个层级,而其需要剥离的不良业务资产又有不同的种类,在国资委主导重组下,对这些资产的统计、归类有可能会形成未来一项重要的工作。
  曹建海告诉记者:“央企重组的手段虽然很简单,但财务上的处理很复杂,而如果拖延的时间过长,重组形成的管理费用就会不断增加,所以央企大规模重组,成本的支出绝不是一个小数字。”
  那么,巨大的重组成本将由谁来支出呢?
  曾就此问题向国资委提供建议的吕立山告诉记者:“这笔费用本该由国资委通过其下属的投资公司进行支付,但实际运作上可能有些困难。现在是一两个省级的国资委正在试点,如果成熟了,有望被中央国资委采纳。”
三道门槛
  作为经常为国资委提供咨询服务的律师,吕立山认为,目前,央企重组步伐的加快正在面临两大障碍,从而使加速重组的推进并不容易。
  “第一大障碍来自于中国政府在国家经济安全及反垄断等方面的规定,现在很多政策在具体执行上的细节还不明确,这可能会形成时间上的拖沓。以凯雷收购徐工为例,如果外资介入到央企的重组过程中,由于经济安全等政策的影响,重组速度不可能加快。” 吕立山说。
  据了解,目前对于央企重组是否要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市场上就说法不一,国资委研究中心人士表示“央企重组是由国务院做出决定,不需要通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而法律专家时建中等人则认为“央企重组也需要过反垄断审查”。
  此外,障碍还来自于央企重组的重要内容“非核心业务/资产剥离”,因为单个企业剥离可能造成资产的浪费而且通常时间更长。这无疑加剧了央企如期完成重组的难度。
  最后,吕立山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他告诉记者,目前央企不良业务资产剥离主要通过国有的产权交易所打理。但是,由于产权交易前出售方准备并不充分,通常都没有给投资人充分的尽职调查,往往造成投资人信心不足,资产价格被低估。而双方达成投资意向后再回补尽职调查的话,时间成本会很高。
  看来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全,也将是央企重组要面临的一道难关。

~~~~~~~~~~~~~~~~~~~~~~~~~~~~~~~~~~~~~~~~~~~~
国企整合试新:上海首提“资本主导”
作者:周丽敏 2008-9-15 22:37:53
  现在至少让上海国资委主任杨国雄感到欣慰的,是在大盘屡屡受挫之时,上海国资板块仍然逆市飘红。
  就在不久前,上海市刚刚下发了上海国资重组的操作指南,在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首次要求使用资本市场手段推进重组,在国资委因央企重组而倍感压力,转而要求由“市场自愿”转向“积极整合”之时,上海此举,显然不是上海国资如何重组那么简单。
资本运作700亿资产注入
  实际上,从5月份开始,上海国资通过资本市场重组的路径,就已经令人眼花缭乱。
  彼时,广电电子 (600602.SH)收购股权、上海水产集团借壳华立科技 (600097.SH),上汽集团注入巴士股份(600741.SH),一系列的国资重组并非依靠惯常的行政整合完成,而是转而依靠资本市场的运作手段。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推进地产、金融、商贸物流、传媒、医药等5大板块的整合,这也是‘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对记者说。
  事实上,上海的国企改革在上海国资委于2003年成立之初就进行了初步整合,之后,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盛集团、上港集团(600018.SH)、上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公司等资产整合平台逐渐成型;2006年8月,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借壳华联超市(600825.SH)上市,掀起了上海本地股资产置换和重组的新高潮,之后集团陆续进行了资产整合和注入。
  2007年初,杨国雄出任上海国资委主任,他提出要利用股权和资本市场的手段,淡化过去以行政色彩的重组划拨推进上海的国企重组工作。
  “到2010年,上海国资至少将有30%以上的经营性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以进一步提高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水平。”杨国雄对记者说。
  截至2007年年底,上海地方国有资产总量约10222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7000多亿元,而现在盘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仅仅占到18%,如果能达到30%以上的经营性国资证券化,到2010年,预计有近700亿的国有资产将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技术型重组
   “不论牛市还是熊市,我们的改革都要进行。”杨国雄说。
  2007年,中国股市高歌猛进,出现了6000点的大牛市,但相关数据表明,上海国资在2006年至2007年期间,并没有很好地抓住中国A股的牛市机会做大做强。
  尽管本地71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2007年融资272.76亿元,同比增加1倍多。但与整个股市来比,上海国资在这一方面逊色不少。2007年中国A股IPO募资居全球首位,高达4470亿元。此外,加上再融资3657亿元,2007年中国A股融资总额突破8000亿元,超过前5年的融资总和。显然,上海本地国企无论在IPO上,还是再融资,与整个市场都存在一定差距。
  对此,杨国雄提出两条思路,以扩大上海国资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一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国资比重较小,只有全市经营性国资总量的15%左右,国资调整的开放性不够。未来要在国有资产整合基础上,积极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二是利用本地上市公司壳资源,吸引外省市优质企业,如高科技企业、能源企业、资源性企业、金融总部落户上海,加快优化上海产业结构、转变上海经济发展方式。
  从这个思路来看,在71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对于目前一些盘子不大、概念模糊、主业不清且盈利能力差的公司,将会有两种途径来改造:一是在其母公司通过整合已经有了明确的主业盈利资产的前提上,上市公司可实行增发收购,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二是把壳让给外地优质企业,但前提是企业能够落户上海。前者如广电电子、外高桥等,而后者比如上海水产集团。
5年减至30家
  2008年将是上海市近10000亿元国有资产全面调整的一年。8000亿资产,杨国雄显然认为太大,太泛。
  杨国雄表示,上海国资监管的47家企业集团涉及79个行业,而上海8000亿~10000亿的资产总量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涉及,国有资产的产业兴趣太广了,涉及行业太多会产生“淹没效应”。这就意味着上海的国企重组必定向重点发展板块进军,做大主业,重组势在必行。
  “上海新一轮的国企改革要进行开放性重组,要突出主业,要有目标但不要有指标,我们计划在3到5年内,让47家控股企业减少到35到30家。”杨国雄说。
  杨国雄表示,在整合中要参照产业链的关系,比如去年的南汽和上汽的合作。其次还要企业自愿,国资委只是一个引导作用,不搞“拉郎配”。
  事实上,自2007年下半年始,上海市国资委已陆续向绝大部分沪属国资集团下发了核心主业目录。根据目录要求,企业将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做大做强核心主业,逐步退出非核心主业——或卖出,或改制。
  同时,根据国资委的有关要求,上海市国资委也将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整体上市。
  据了解,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百联集团、上海电气等20余家大型国企集团,均已接到了上海市国资委下发的核心主业目录,并开始着手对旗下产业做进一步调整。2007年新组建的上海国盛集团,目前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将全面参与上海国资的重组。
  上海市国资委人士称,拟定企业核心主业目录的目的,在于使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重点领域集中,更合理地规划上海40余家国资集团的行业布局。
  根据国资委的规划目标,国有资本将从传统产业和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集中。到2010年,50%左右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80%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在大型、特大型控股公司(集团),80%的制造业大型企业国有资产主要集聚于开发区、园区和基地。此外,将有三成以上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提高证券化资产比例。
样本一 诚通模式:蛇吞象的失败
  时间: 2005年
  重组双方:中国诚通集团 华源集团
  重组过程
  2005年11月初,国资委“钦定”诚通集团,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之一的诚通出面,全面重组华源。
  经过国资委的协调,华源、诚通等各方达成一套重组相关的共识。初步方案是:由国资委出面,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授信50亿元人民币政策贷款给诚通,诚通将这 50亿元投入华源进行重组。注资后,诚通取得对华源的控股权。国资委已和国开行签订了《支持中央企业改革和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诚通也与国开行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
  重组结果
  国家开发银行迟迟没有正式批准给诚通授信的50亿元贷款,并且认为,国资委无法以自身信用为华源担保。诚通因此不得不退出重组阵营。
  败因分析
  华源重组中,诚通的出局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资金问题,但实际上是国资委指定重组主体,整合央企的思维模式的一次失败。有600多亿元总资产的华源重组案可谓是央企重组的一个大标本,诚通重组华源的失败,意味着国资委或许将重新讨论央企重组问题,换一种新的改革思路。  
样本二 鞍本钢模式:地方决定中央
  时间:2005年
  重组双方:辽宁鞍钢集团 本溪钢铁集团
  重组过程
  2005年8月,经由辽宁国资委做媒,鞍钢与本钢联合组建鞍本钢铁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在重组时,双方首先实现四统一的“联合体”,所谓四统一即是规划、研发、营销和统计的合一,此后再逐步实现资产的实质性重组。
  重组结果
  目前,双方的采购和销售还没有合在一起运作,而鞍本钢至今还没有进入资产重组的实质阶段。
  败因分析
  之所以两家企业至今仍是联而不合,这与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分属于不同出资人有关,这将直接影响重组后的鞍本集团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税务分配问题,鞍钢集团为央企,出资人是国务院国资委,而本钢集团的出资人则是辽宁省国资委,合并后的利税如何分配,是归中央还是辽宁省?或者按照比例来划分?这个问题迟迟没有定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