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太昂贵了
寻找下一个世界工厂
作者:张岩铭 2008-8-18 23:22:16
进入8月,在加州从事了10多年中美加工贸易的斯蒂文发现,他8月的订单还不及去年的零头。“出口退税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运费上涨,这就像是一场在中国上演的成本风暴!”斯蒂文说,他必须开始寻找除中国之外的加工贸易市场,在他看来,跟横跨太平洋日益高涨的运费比起来,也许美国国内或者周边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有机会。
日前,据《每日镜报》报道,德国工程技术协会估算,在中国有大约1600家的德国公司,而现在其中的1/5正打算退出中国市场。
伴随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和油价飞涨,“中国制造”似乎开始面临世界制造版图重构的威胁。
谁可能是下一个世界工厂?
欧美制造业回流
“德萨的回归,标志着全球制造业外包有了新的变化。”肯塔基州州长Steve Beshear在德萨宣布回归肯塔基州鲍灵格林市后如是宣称。
日前,美国公司德萨(Desa)宣布,将把生产线从中国搬回这座美国中东部的小城,他们带来了640万美元的投资和将近400个工作机会。
8年前,德萨来到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他们在中国工厂制造的暖风机、家庭以及其他场所专用的加热器用德萨的品牌被销售到美国和其他市场。
现在他们决定撤出在中国的生产线。德萨供暖设备零售部门的主管海斯说,加上去年7月出口退税下调10%,去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2%以及运费上涨近25%,德萨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制造的产品成本增加了近50%。
“我们看不到成本下降的任何迹象。”海斯说,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他们还是决定尊重现实。“从中国运送一个货柜到美国的成本一直在增加,运费从今年1月至今,已经上涨了15%。预计下个月还得涨。”
而把工厂设在鲍灵格林,将使得德萨离他们的消费者更近,运输成本更低。他们未来可以在12小时车程内覆盖超过70%的美国人口。而过去,仅仅从中国到美国的海运时间,平均就需要6到8个星期。
据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世界市场公司5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一个12米的集装箱从上海到美国的运输费用已经由10年前的3000美元涨到现在约1万美元。该报告估计,全球运输费用的上涨相当于增加了9%的关税,形成全球化的最大壁垒,这足以抹杀这30年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所有努力。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最近也决定,把在泰国的电池生产厂与汽车组装厂转移回加州硅谷总部附近。以前他们的生产流程符合所有人对全球化的想象:汽车电池泰国制造——运到英国组装——美国销售。他们最近决定把工厂的制造车间也搬回寸土寸金的硅谷。
“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是高得可怕的运输费用。”特斯拉公司副总裁席瑞说,尽管硅谷地区的平均工资为全美1.57倍,达6万美元以上,但现在,跨过太平洋的巨额运费更让他们难以承受。
和特斯拉有同样考虑的厂家并不少。
“很多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非常天真,甚至没有考虑过人力成本日益增长的事实。”德国工程技术协会发言人Sven Renkel指出,日益增长的能源成本,严格的环境政策,不再有利的税收政策,技术工人的缺乏和人民币兑美元的坚挺,都推高了中国的制造成本。
普华永道的合伙人哈德·卡亚尔说,那些准备离开中国的德国企业正在寻找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像孟加拉国,印度或者哈萨克斯坦,那里的生产成本更低廉,或者干脆迁回德国。“不仅是德国企业在中国有‘贵’的感觉和想撤离的念头,恐怕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会这样想,毕竟,外企当初进入中国是为了‘低劳动力成本’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那样做。而现在中国已经变得太昂贵了。”
中国正在失去竞争优势?
一边是欧美制造业回流,一边是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
8月11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根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Global Insight)向英国《金融时报》提供的预测,中国明年将占全球 11.783万亿美元制造业增加值的17%,而美国将占16%,即中国将在明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这比预期的提前了4年。
去年,美国制造业仍轻松名列榜首,占全球总值的五分之一。中国位居第二,占13.2%。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外迁涉及拉丁美洲和亚洲,但主要在中国。如美国南部的家具搬到了广东的东莞,而其他的照明、机械、电子等等产业则更多地出现在了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
对于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的预测,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院院长华民表示,情况并不乐观。“制造总量大并不意味着我们竞争力强。”
华民提醒记者,从韩资、港资、台资大规模撤离转移,到现在的欧美制造业开始回流都在显示,中国原有的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国内的企业还没有起来,就把外资挤走,是很危险的。我们用什么来替代?”
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及上海美国商会联合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2007-2008》证实了华民的说法。在他们研究报告中显示,有超过一半在华经营外商独资和外商合资制造型的受访企业认为,相比其他一些更低成本的国家,中国正在失去其作为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其中近20%的受访公司正在考虑将其在华生产基地迁往或拓展至诸如越南和印度等国。
除了工资成本上升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于制造利润带来压力之外,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在很多运营方面仍落后于国际标准,尤其在物流基础设施、贸易环境、技术可获性、管理能力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在他们看来,中国作为廉价劳动力资源地的最大优势正在丧失,不过由于市场潜力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调查中83%的制造商表示愿意继续留在中国发展。
“虽然受到运输成本上升的影响,那些体积大、分量重的商品会受到影响,如钢材、食物,但目前全球化的潮流不至于逆转。”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教授卢进勇说,很多企业到中国设厂也是看中中国国内和亚洲的市场,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很多,运输成本只是其一,企业对于产销和投资还会考虑到汇率、消费者信心、工资、政府规定及管理人才等因素。
墨西哥——地缘选择受益者
理查德是一位专门为客户提供选址意见的咨询师,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巡视美国、巴西、中国等多国的制造业,然后为他的客户提供意见。“我已经感觉到了一种战略转移的趋势,很多曾经属意到中国生产的客户现在都改变了主意,高油价将非常显著的影响全球制造业客户的地缘选择。”理查德说,在上一轮全球化进程中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比较下来,墨西哥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根据美国劳工部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约为美国的1/7,而中国则少于1/10,而这一成本优势现在正悄悄被美元贬值和油价上升同时扭转。
“以往亚洲在油价及运输成本低廉时,会将商品的原料从数千公里外运回本土,首先在诸如越南等低工资地区开始制造,然后拿到中国的高科技工厂进行技术层次和附加价值较高的加工工序,完工后再装运出口,卖给欧洲和美国的消费者。这样的生产模式需要庞大的运输能源支撑,当油价大幅飙升,商品成本会随之大涨,这种模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理查德说,有研究表明,将商品先在其他地方制造,然后运到中国加工再出售到海外的出口比例,2007年剧减44%至50%。
而墨西哥到美国的地缘优势不容忽视:当油价上升至每桶150美元时,一个12米的货柜箱从上海运到美国东岸,成本将近1万美元,但同样大小的货柜箱若从墨西哥运送到美国东岸,成本只需4000美元,较到中国上海便宜一半以上。
把企业搬到或者在墨西哥设厂已经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如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的电器设备制造商艾默生公司最近将电器马达等产品的生产线从亚洲转移到墨西哥和美国本土,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更接近北美的客户,降低运输成本。
“在加州的沃尔玛,印有‘墨西哥’制造的家居用品正越来越多。”这是斯蒂文的发现。他告诉记者,他今年正在墨西哥看厂,并试图说服他的客户接受“墨西哥制造”的价格
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