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9, 2009

中以真实关系解密:五大谎言让人目瞪口呆

中以真实关系解密:五大谎言让人目瞪口呆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鼎盛中华 于 2009-01-18 09:44:50 给 鼎盛中华 发送悄悄话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以真实关系解密:五大谎言让人目瞪口呆 鼎盛中华

今天我转发这个帖子,除了驳斥《以》文的荒谬之外,还历史一个真相,也想说明: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需要各位有智慧的眼睛和头脑。用事实说话才是正确。

  这个臭名昭著的谎贴最近又死灰复燃了。我特别看了看下面的跟贴,结果令人失望: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纷拥而至的信息轰炸,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已经不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了。

  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贴,跟贴中很多人竟信以为真。很多人看了《以》后,对以色列的态度急转,有人对以色列充满内疚,有人对以色列感激涕零,有人则庄严宣布:犹太是个伟大民族。

  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贴子,汇聚了如此多的谎言。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贴子,误导了如此多善良的中国青年。去年底印尼大海啸,中国政府捐款5亿人民币,各大论坛都有争论中国该不该捐这么多,很多人都感慨的提到:当年唐山地震以色列给我们捐款一亿美金。

  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竟然让那么多的人深信不疑,一个瞎话联篇,漏洞百出的贴子,至今还在很多论坛被转贴。谎言必须揭穿,打假刻不容缓。

  2001年12月18日,以色列正式宣布中止和中国签订的预警机合同。中国立刻召开记者招待会,新闻发言人章启月,铁青着脸出现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用记者们从未见过激烈言词,严厉谴责以色列的背信弃义,并声称以色列此举将严重影响到两国关系发展。预警机事件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在民间,以色列公然毁约的行为同样激起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愤怒。在以年轻人为主的互联网上,对以色列的声讨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少极端的网友,甚至呼吁中国政府采取行动,给以色列点颜色瞧瞧。亲身经历过的人,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吗?那种被美国和以色列联手戏弄了的羞耻和忿怒。以色列“预警机不包含美国技术,美国无权干涉”的保证还回荡在耳畔,毁约的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

  中以建交10年来,随着双方交往的不断增多,以及中国政府的“韬光养晦”政策,中国从政府到人民,都已经开始用一种公正平和的态度对待巴以冲突,不再有人把以色列叫作“美帝走狗”,说到犹太人的时候,更多是用“聪明勇敢”来形容。但预警机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人猛然惊醒。中国人对以色列的友好度降到了冰点,每个中国人都对以色列怒目相视。

  不久,就在2002年的某一天,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一篇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秘密》的帖子出现在中国的网络上。不清楚原作者是谁,也很难查证最早出现在那个网站。因为转眼之间,各大论坛都出现了这个帖子,并且被疯狂转贴。铺天盖地来势汹汹,有的论坛一个页面上竟然转贴了好几个,一副饱和轰炸的架势。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这个帖子继续频繁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各种论坛上。

  奇迹出现了。随着《以》文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原本对以色列愤怒不已的网友们,愤怒的火焰悄然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以色列的内疚和感激之情。

  尽管预警机事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善良的网友们不但不再责怪以色列,反而开始帮着以色列找各种理由来解释,同时一大批“哈以”族出现了。如此戏剧性的结果,恐怕西区柯克都要甘拜下风。

  谎言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向我国捐赠一亿美元。”

  这是最令人愤怒的一个谎言,《以》文的作者用20万死难同胞来编造谎言,不怕死后入拔舌地狱吗?

  76年唐山地震,国际红十字会及很多国家相关组织都主动提出人道主义援助计划。但是,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在那个意识形态压倒一切的年代,中国政府拒绝了所有的援助。中国没有要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一分钱。当时中日建交不久,正处于关系最好的时期。

  日本曾计划捐赠百万美金,这个数字让全世界目瞪口呆。那时候的一百万美金有多值钱,现在的人恐怕很难理解。当然中国同样拒绝了。中国拒绝世界各国的援助,是当时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有条件的网友可以去查阅当时的报纸。

  所谓以色列给中国捐款一亿美金,这个数字能让当时全世界人民集体休克100次。如此惊天动地的义举,全世界各大小媒体竟然无一报导,包括以色列自己的。骗子随口一句瞎话,竟然让数以万计的中国青年深信不疑,悲哀啊。我忍不住要骂一句:这种没根没据的话都信,猪头啊。

  40岁以上的中国人,特别是唐山人,都应该还记得这件事。新唐山是在国家支持下,由勤奋坚强的唐山人,靠自己的努力劳动建设起来的,不是靠什么莫须有的以色列捐款。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以色列从1973-2003年的经济发展概况,大家就明白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虽然惨胜,但元气大伤。而阿拉伯人却转而以石油为武器,限制向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这就是所谓的“石油战争”,世界经济陷入动荡。以色列的国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从此陷入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大萧条中。以色列的财政收入,加上美国每年给以色列数十亿美元的例行经济援助,都不够维持以色列的国家预算。美国又追加提供了几笔特别贷款。到八十年代初黎巴嫩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的通货膨胀已经高达400%多。这场经济危机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得到缓解。

  90年代,以色列终于摆脱困境,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所谓的“黄金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03年,色列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100亿美元。

  7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多亿美元(西班牙1970年是390亿,全世界排第十位),真正能用的财政收入不到20亿,加上美援不超过50亿。其中一半以上要用来维持庞大的国防开支。财政预算年年赤字,以色列经济面临崩溃,完全依靠美国的援助维持。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哪里有能力捐出1亿美元?

  谎言二:以色列对中国的秘密军事技术援助。

  “冷战时期,西方搞了个“巴黎统筹”,相当多的敏感技术对我国是严禁出口的。那是一道铁幕,但有没有缝呢?且不论我军战机和潜艇、今天看来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

  就说一个防弹衣吧,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发明纺织纤维防弹衣,而我国还停留在缀垫钢片阶段;很明显的一项军用技术,“巴黎统筹”盯得紧,而我国警方迫切需要,于是奇迹出现了,中国“自行”研制出了纺织纤维防弹衣!就是现在穿在我国160万武警身上的那种。”

  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因总部设在巴黎而得名。1949年11月正式成立,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武器装备、尖端技术和战略产品的禁运政策。

  会员国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希腊和土耳其17国。以色列不是巴统成员国。冷战结束后,该委员会的宗旨和目的也与现实国际形势不相适应,1994年4月1日宣布正式解散。

  《以》文说“且不论我军战机和潜艇、今天看来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我偏要论一下我军战机和潜艇。大家都知道,中国从飞机军舰坦克大炮,到56式步枪机枪。都是通过购买、仿制苏联产品而发展起来的。怎么看都是苏联的影子,和以色列一点都不相似。这是基本常识。

  只有歼10,很多西方媒体都认为,是90年代初中国和以色列秘密合作,在以色列“狮”式战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中以双方都不承认,不过大家都明白,就是真有这个秘密合作,中以双方也同样不会承认。当然这些西方媒体也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真的有这个秘密合作。

  至于文中特别提到的纺织纤维防弹衣,最流行的“凯夫拉”(芳纶)是美国杜邦六十年代发明的,最好的“持沃纶”是荷兰人九十年代发明的。“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发明纺织纤维防弹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凯夫拉”防弹衣是警务用品,国际市场公开出售的,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买过一批,与国产“护神”防弹衣比较测试后,最终选用了“护神”防弹。

  中国早期研制的“护神”防弹衣用了防弹钢片没什么奇怪的,军用防弹衣多是硬质材料加强的,常见的是用防弹陶瓷和防弹钢板做成插板。“护神”是系列产品,后来又相继开发出一系列非金属防弹背心和相应的防弹插板。其中就有采用芳纶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制成的软体防弹衣,需要时插入防弹板就可变成硬体防弹衣。

   以色列当然也有自己的防弹衣,那么,以色列的防弹技术如何呢?请看下面这则2002年的报道:

  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埃利泽7月3日再次震怒。这次震怒不是针对防不胜防的自杀性爆炸者,而是针对以色列士兵广泛配备的一种高科技防弹衣——驻守加沙附近的以色列士兵在无意中发现,这种防弹衣根本不防弹。

  最近,驻守加沙附近的以色列国防军的一个伞兵预备役不知处于何种目的进行了一个“好玩儿”的试验,士兵们从30米外用一把以巴地区常见的M-16步枪向一件士兵们常用的防弹衣射击,结果发现子弹轻易地穿过防弹衣,防弹衣一前一后两面都被打穿了两个窟窿。

  这一结果令军营里这些20岁左右的小伙子们都猛吸一口冷气。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在打给以色列电台的电话中说,几年以来所有士兵都相信这个硬梆梆的家伙能够保护他们,所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穿着它,忍受着那种套上这么一个笨家伙的种种不便和不舒服。

  可是,现在大家忽然发现这个家伙根本不可信,士兵们所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这位士兵说:“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极度失望,人们已经开始把这种防弹衣叫做‘透弹衣’了。”

  在震怒之余,本•埃利泽下令成立专门的小组调查这一事件,并对这一号称“科技含量高”且价格不菲的防弹衣的防弹效果进行全面测试。

  实际上,以色列不但没有向中国提供什么防弹衣技术,因为以色列自己的防弹衣技术根本不行,相反,据2005年4月19日中央电视报道说: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能够从材料研发到制造一条龙生产防弹衣,它们分别是荷兰,美国和中国,中国防弹衣公司最大的客户是以色列和伊拉克新政府,以色列从2002年至今已经定购经定购了2万防弹衣和1万顶头盔。

  中国防弹衣公司最大的客户是以色列和伊拉克新政府,大家看清楚了。

  “j10”、“狮”、鸭式布局:别看到鸭式布局就说是以色??布局战机的是瑞典,瑞典的SaabAJ-37“雷”攻击机,1952年开始论证,61年立项研制,71年正式服役。七十年代末开始,瑞典、以色列、英、法、德纷纷研制三代战斗机,都选择鸭式三角翼布局。

  美国和俄罗斯也研制过技术验证机。瑞典的jas39“鹰狮”、法国的“阵风”、欧洲联合战机“台风”,现在都已研制成功正式服役。

  以色列的“狮”式战机,是1979年,由美国提供主要技术和部分资金,美以合作开始研制的,研制费用约5.8亿美元。在发展过程中,以色列军方不断提高对飞机的要求,决心使“狮”式发展成了一种性能优秀的战斗机,但是以色列对高新技术的成本估计不足,导致研制费用不断上涨,到1987年已经达到20亿美元。

  以色列和美国的分歧越来越大,美国既不能忍受投入越来越多资金技术后,一旦研制失败的巨大损失,更不能忍受在美国提供大量技术和资金下,研制成功一种和自己的f16争夺军机外销市场的对手。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内阁终于在1987年8月30日宣布停止“狮”式战斗机的研制计划。

  一些西方媒体认为,J10是90年代初中国和以色列秘密合作,在以色列“狮”式战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犹太人花了大笔的银子,“狮”式却半道下马。所以西方媒体怀疑:以色列很可能把“狮”的有关资料,出售给中国挽回自己的损失。

  说美国是以色列最大的恩人,没有人反对吧。没有美国对以色列的扶持和帮助,以色列恐怕早就亡国了,美国对以色列的恩情可以说是“比天高,比海深”。如果以色列真的向中国出售了“狮”的资料;

  前面说过,“狮”计划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都是美国提供的,犹太人就太忘恩负义,不是个东西了。背叛拯救了以色列国的最大恩人美国,来报答“二战期间收留5万犹太人”的中国,合逻辑吗?

  其实不光是J10,只要中国有了什么先进一点东西,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中国从哪里得到这个技术?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自己也能研制出先进的东西。还记得1999年美国的“考克斯”报告吧?报告里说:中国的核武器还有运载火箭技术,都是偷窃美国的。

  以色列的电子、机械、医疗和农业技术相对比较先进。但航空技术远不如中国。以色列的“幼狮”战机,是以色列间谍机构偷了法国“幻影”的全套设计资料后仿制的。夭折的“狮”战机,是美国提供的核心部件和技术支持。

  而中国通过几十年对苏式飞机的仿制和改造,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航空技术,虽然可能不怎么先进,但中国是美国、俄罗斯、欧洲之外,唯一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设计制造现代战机的国家。飞机研制所必需的大型风洞试验设备,耗资巨大,不是以色列之类的小国能养的起的。

  至于以色列是不是真的向中国出售过“狮”的有关资料,我和大家一样,只是个普通百姓,不知道。

   谎言三:“二战期间5万犹太人流亡上海,所以对中国感激不尽。”

  关于二战期间犹太人流亡上海的详细情况,篮牙网友有一篇很好的专题文章,介绍的非常详尽,大家一定要看看。这部分我只简单说说。

  (1):“日寇巴结希特勒,也曾策划灭绝在沪犹太人。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鬼子前后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

  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接二连三地采用“空投”、就是将面饼等食物掷过房顶去的原始方法帮了他们一把。”

  你信吗?二千余人一年的时间,至少要消耗七、八百吨的食物。上海要多少人每天坚持去扔烧饼油条?上海人个个都是活雷锋?战争期间,上海人自己都过的很艰苦,还能捎带着养活毫不相干的犹太人?

  以日本人的残忍性格,真要想灭绝犹太人的话,拉出去杀掉好了,何必搞围困这么费事?还有,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徒只吃“清真”食品。其实犹太教徒在饮食上也有很多禁忌的。犹太人的食品要遵守“KOSHER”标准,中文一般译作“可食”。上海人的大饼油条,犹太人是不会。

  篮牙网友的贴子里也提到这一事件:1942年6月,纳粹德国盖世太保驻日本首席代表约瑟夫-梅寻格上校专程来到上海,要求日本占领当局仿照纳粹作为“ 最后解决”上海犹太人,而日本当局却拒绝纳粹要求,只在虹口地区搞了个“无国籍难民区”,将无国籍的犹太难民约1.4万人迁入其中。

  虽然难民区的状况十分艰难,但并不可与纳粹当局在欧洲所建的集中营相提并论,日本当局对犹太难民并未施加残害,难民区内宗教、文化活动均可开展,并由于上海犹太社区和海外犹太社团的大力支援等因素,并未出现大的灾难。

  是日本人和犹太社团救了这些犹太人,不是什么上海市民空投的大饼油条。顺便再说一下,德国外交人员对小日本的南京大屠杀非常痛恨,小日本的外交人员也是非常厌恶德国人迫害尤太人,并且大力出手相救。

  日本之所以在二战中对犹太人特别好,是因为在日俄战争时候,犹太富商希甫为日本筹集2000万美元贷款,成为获得天皇授勋的第一位外国人,日本军方一直对犹太人有好感,同时想利用犹太人的商业头脑,筹措战争资源和资金。

  (2):“中国人在以色列大街上说自己是中国人,会有犹太人请你吃饭”中国在以色列有很多劳工,经常受到以色列军警欺负。有个中国记者为了维护中国劳工的权益办了一份中文刊物,最后被以色列当局驱逐,此事2003年各大网站都有报道。

  中国人如果在以色列大街上说自己是中国人,马上会有警察来检查你,因为在以色列的中国人,很多都是非法劳工。没有合法证件的话,会立刻请你吃饭,是监狱里的“牢饭”。

  (3):“在以色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是不是有这个碑,我不知道。就当这是事实,不过以色列并不是只有这一个纪念碑,《读者》杂志曾经介绍过,类似的大大小小的纪念标志在以色列有成百上千。有国家建的,也有民间自己建的小碑牌。绝不是象《以》文故意误导的以色列仅有我们中国的一处,大家没必要感动的一塌糊涂。

  以色列有个“兹瓦特迪克”基金会,专门对二战期间所有冒险救助过犹太人的外国人,颁发“国际义人”奖。并且把他的名字刻在碑上纪念。

  截止到2000年,以色列共向世界各国10000多人颁授“义人”奖,其中只有一名中国人,是当年旅居乌克兰救助犹太儿童的潘均顺。2001年,中国学者发现: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给数千犹太难民发放签证,使他们逃离纳粹占领区。

  于是向“兹瓦特迪克”基金会举荐。但基金会认为何凤山是外交官有豁免权,不是“冒险”救人(日本驻立陶宛领事杉原千亩,用签发签证的方式帮助1100多犹太人逃到上海,被犹太人誉为“日本辛德勒”)。

  直到中方人员又搜集了更多证明何凤山是冒了风险的资料,交到基金会,基金会核查都是事实后,才被授予“国际义人”。

  根据这些核实过的资料,有犹太学者认为何凤山很可能是二战时解救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奇怪的是,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被何凤山救过的犹太人主动向“兹瓦特迪克”基金会反映他救人的事迹。所有资料都是中方学者搜集整理的。以色列人这样是报恩?还是忘恩?

  上面说的那个感谢中国人的碑,很可能就是指潘均顺或者何凤山的纪念碑。全世界有上万人被授予“国际义人”称号,被树碑纪念。中国只占万分之二而已。真相往往并不讨人喜欢,大家似乎更愿意陶醉在美丽感人的谎言中。很多人明明有疑问,却宁愿相信这篇漏洞百出,但让人陶醉的谎贴,无非是某种自淫心态在作怪。

  谎言四:“预警机中国付给以色列2.5亿美元的定金,以色列大方的赔偿中国3.5亿美金。”

  预警机以色列仅赔偿中国3.5亿美金,居然有人会感激以色列大方,我真是无话可说了。

  先不说以色列打乱了中国的预警机发展计划,耽误了我们多少时间(美国人曾得意地说,至少是三年)。单说赔偿金额问题。按照合同,以色列应该赔偿10亿美元(台湾媒体的报导是应该赔偿20亿)。

  以色列先是去找美国,要美国来支付这笔赔偿金,结果可想而知,美国一口拒绝。以色列竟然回复中国说:以色列是小国,无力支付如此高额的赔偿金。摆明是要耍赖了。后来双方又经过多次谈判,最终结果是以色列赔偿中国3.5亿美金。

  先是单方面毁约,然后又不按合同支付赔偿,有人还要感激以色列的“慷慨大方”,说《以》文作者的脑袋被驴踢过不算过分吧。还说什么“等着看吧!三年之内,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预警机必将飞上祖国蓝天!”,暗示以色列给中国提供了预警机技术。

  现在中国的大预“空警2000”已经上天了,网上已经有很多图片,大家都看到了,与以色列的费尔康完全不同。国内外的很多分析文章都认为,中国的预警机采用的是一种自行开发的技术。事实给了《以》文作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事实都摆在眼前了,还是有很多网友对《以》文深信不疑,真叫人哭笑不得。

  犹太人被公认是世界上最精明最吝啬的商人,就靠着部分比较先进的军工技术来赚钱,预警机他没赚着中国的钱,他还会把技术给中国?预??国立刻做出了向台湾出售4架E-2T(“T”是指专门给台湾的)预警机的决定,并在当年就向台湾陆续交货。

  台湾拿到E-2T后得意洋洋的声称,“对于共军在长江以南的一举一动,包括导弹袭击都能侦测到”。中国空军也急需预警机提升战力,1996年和以色列开始接触,1998年双方签定合同。中国以每套2.5亿美元的高价购买四套“费尔康”(Phalcon)预警系统,安装在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伊尔-76 运输机上。

  2000年7月12日,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戴维营出席以、巴、美三方首脑会谈的第2天,以色列公开宣布,“悬置”向中国出售预警机计划。2001年12月18日,以色列正式宣布中止和中国签订的预警机合同。5年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以色列在预警机事件中,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首先是大大损害以色列军工出口的声誉,使得以色列的潜在客户不敢与以色列打交道。因为中以协定遭毁表明,以色列并不是一个有自主权的贸易伙伴。其次是经济损失,高技术产品利润相当高,以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四套的纯利润就是6亿美元。

  谎言五:“长期以来?中国从来没有骂过以色列,只是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的血腥屠杀,难道不对吗?全世界多数国家,包括欧洲的那些“民主”国家和美国国内的很多媒体,都在谴责以色列,可不是中国一家。

  联合国通过很多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决议既然通过,就说明这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态度。但以色列拒不执行,侵略者难道不该被谴责吗?难道要求我们中国去赞美和同情侵略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同情和赞美60年前占领中国国土的日本鬼子?

  很多网友喜欢以色列,因为只有几百万人的小国以色列,在几次中东战争中,却把有上亿人口的阿拉伯国家打的落花流水。所以认为犹太人是优秀的民族,阿拉伯人是劣等民族。问题不能这样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兴衰期。

  60多年前,小小的日本,也打的中国落花流水,很多欧美人一边看笑话,一边说日本人优秀,中国人劣等。你同意他们这个观点吗?更何况中东问题有太多外部势力的干预,要复杂的多。

  以色列至今还占领着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的部分领土,以色列杀死过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无辜平民。不回嘴是他理亏,他根本找不到还嘴的理由,不是他有多高尚。

  (1):“一群巴勒斯坦少年在向以色列坦克扔石块;那些孩子是勇敢?还是在作秀?如果倒过来,坦克是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少年根本就别想捡起石块,因为机枪早就扫射过来了!”

  以色列对巴基斯坦平民的屠杀还少吗?远的有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近的2002年有杰宁难民营、百里基难民营的大屠杀,每次少则数百,多则上千巴勒斯坦难民死于非命。至于小规模零星打死巴基斯坦平民的事件,几乎天天都在发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岂止是用机枪扫射,飞机大炮导弹坦克,哪一样没用?

  但在媒体的摄像机前,巴勒斯坦少年在向以色列坦克扔石块时,以军却表现的很克制,为什么不说以军是在作秀?很多国家的军队都有杀害平民的暴行,这原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军也不算最凶残的。但《以》文非要举这个例子,把有很多屠杀平民劣迹的以军,描绘成和蔼可亲的文明之师,就让人看不下去了。

  巴勒斯坦极端组织的恐怖分子杀死了很多无辜的以色列平民,但死在以军枪炮下的巴勒斯坦平民要多出几十倍。我们只知道巴勒斯坦人搞恐怖袭击,可是你知道吗?恐怖袭击这种方式,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在40年代发明的。和现在正好相反,当时犹太人处于弱势,经常在耶路撒冷搞恐怖袭击,吓得巴勒斯坦心惊肉跳。

  小资料: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1982年9月15-18日,以色列军队侵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西区,在以军的支持和配合下,黎巴嫩长枪党民兵(以色列扶持的黎巴嫩武装派别),对萨巴和萨蒂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内的无辜平民进行了血腥屠杀,相信至少1500名(一说是2000名)巴勒斯坦难民被杀死,具体死亡人数至今无确切统计。

  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涉嫌操纵此次大屠杀,于83年3月被迫辞职。以总理贝京也于9月被迫辞职。2001年比利时法院以“反人类战争罪”起诉沙龙。

  (2):“以色列,五十年来,没要过我们一分钱,却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合格的朋友!”

  当年法国给台湾卖幻影飞机,法拉叶军舰。中国用经济杠杆狠狠的收拾了法国一通。从此除了美国,世界上没人再敢给台湾卖武器。美国卖给台湾的常规潜艇美国自己早就停产不造了,想在欧洲找个国家代造,一笔好生意,却无一国敢接手。

  其实,还有一个国家在给台湾卖武器,就是以色列。台湾的无人攻击机、导弹以及已经夭折的“核武”项目,都有以色列的技术支持。一个给台湾提供军事技术的国家,能称得上中国的“合格的朋友”吗?

  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目前有60多个国家明确支持中国,多数是亚非国家,其中有阿拉伯国家联盟,没有以色列。这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吗?

  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七一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以色列一直是美国提案的坚定支持者,是阻挠中国恢复席位的重要帮凶!而阿拉伯国家除了沙特等个别国家,都是坚决支持中国恢复席位的提案国和赞成国!

  只是在一九七一年以色列感到大势已去才“支持”中国恢复席位的提案,但是仍然支持美国的“重要问题”提案,事后当时的以色列外长埃班向中国外交部发贺电,但是被退了回去!

  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以》文还有一个假冒水均益之名写的姊妹篇《我为什么反对巴勒斯坦建国》,利用大家对伊斯兰教的不熟悉,把在新疆搞恐怖活动的“**”和属于阿拉伯民族的巴勒斯坦人混为一谈,大肆挑“**”全称“**厥斯坦独立运动”,是“泛突厥主义”组织之一(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都属于“突厥语系”民族)。目标是建立“东突厥斯坦国”,主要后台是土耳其和美国。

  而巴勒斯坦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支,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北非和西亚地区。突厥人在公元7世纪被大唐帝国击败,西迁至中亚一带。在公元8世纪被四面扩张的阿拉伯帝国征服后,才慢慢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上阿拉伯人和突厥人恩怨颇多,限于篇幅就不细说了。

  总之,一个连阿拉伯人和突厥人都搞不清的人,一个假冒水均益之名的人,说的话有多大的可信度,可想而知。有网友专门写过文章驳斥过此文,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以色列的一些题外话

  还有网友说,三千年前,以色列人就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过国家,巴勒斯坦地区原本就是以色列的土地。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犹太人也不是巴勒斯坦的原住民,巴勒斯坦地区的原住民是迦南人。

  以色列人是闪族人的一只,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地区(今伊拉克南部)。以色列人是古巴比伦人的一支,没想到吧。始祖亚伯兰公元前18世纪左右,带着侄子罗得,离开家乡来到迦南地(今巴勒斯坦地区)。现在打得你死我活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亚伯兰的后代。

  以色列人游牧为生,与当地的迦南人(含族后裔)为争夺水草,经常发生冲突。亚伯兰生以撒和以实玛利,以实玛利是妾生的,亚伯兰打发他往东去,自己单过。以实玛利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就自称是以实玛利的后人。

  以撒生雅各,《圣经》说雅各曾与神人摔跤不败。上帝给雅各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摔跤的人”。雅各老年的时候,天下大旱,雅各带着全家老小70口南下,来到了埃及。雅各有12个儿子,就是以色列后来的12支派。

  以色列在肥沃的埃及大地繁衍壮大,人口巨增。引起埃及法老担心,就强迫以色列人服劳役。400年后,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因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压迫,在长老摩西的带领下,以色列人渡过红海来到西奈。

  这时的以色列,已经是个大部落了,单是成年男子就有60万之众。史学家通常把渡过红海,当作以色列民族的正式形成。

  以色列人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和战争。先后有30多个迦南小国被以色列人灭绝,男人统统杀死,女人孩子、牲口财物掠夺一空,村寨城池一把火烧光。

  和小日本的“三光政策”如出一辙。12支派因为分配的问题,开始分裂。分裂的各支派势力大减,在与当地人的冲突中,开始处于下风,最后终于被征服。

  200年后,大约公元前10世纪前后,犹大支派的大卫,统一以色列各支派。经过几十年对外征战,建立犹大王国。首都耶路撒冷。大卫死后儿子所罗门即位。

  所罗门建耶和华圣殿,所罗门死后,犹大国分裂成犹大国和以色列国。两国常年交战。300年后,北方的亚述帝国灭以色列国,犹大国不久也被新巴比伦攻破,圣殿被毁。犹大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之后波斯兴起,灭巴比伦。居鲁士大帝释放巴比伦抓来的各国奴隶,部分犹大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耶路撒冷城和耶和华圣殿。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亚历山大东征,之后是罗马帝国扩张,以色列人暴动被镇压,圣殿再次被毁,以色列人被逐出耶路撒冷。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事了。

  本文是在我早期一篇驳《以》文章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新内容写成的。你可以讨厌巴勒斯坦人,你可以喜欢犹太人,但不妨看看这段历史。

  我写这段也就是让对历史不熟悉的年轻网友知道事情的真相,让大家知道《以》文的作者是个别有用心的骗子。大多数转贴《以》文的人,其实也是不明真相的受骗者。以色列和中国有技术合作,包括军事方面的,但那都是中国花了美元买来的,作生意而已。

  以色列还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出售武器,难道也是报恩?当年南非因为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遭到全世界的制裁,而以色列却为了得到南非的铀而和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勾结;

  以色列还帮助印度发展核武器;甚至以色列还曾同伊朗建有秘密军火通道。是不是也要说以色列报南非、印度、伊朗的恩?

  犹太人在欧洲各国生活了2000年,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本性了如指掌。看看《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吧,如果你去对欧洲人讲犹太人的“义气”、“报恩”,他们会笑死的。因为以色列人只记仇,不记恩!!!

  网络上有时谎言千遍就以为是真理了,不,总有知道真相的人站出来的。我们在网络上行走,是来了解信息的,接受知识??你自己的鉴别。

  论坛不只是做个支持爱国的初级愤青,更要做个高水平的愤青,了解渊博的历史,展望未来的眼光,同邪恶势力做斗争,保持积极的爱国心,更需要提高警惕!!!

打造中国版"CNN"中国花450亿扩大全球影响力(图)

打造中国版"CNN"中国花450亿扩大全球影响力(图)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09-01-18 20:34:37 给 综合新闻 发送悄悄话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造中国版"CNN"中国花450亿扩大全球影响力(图) 综合新闻

中国人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抢夺话语权无可厚非。但诚如这篇文章所说,中国也应该思考现有的媒体不受国际观众的信任和喜爱的原因。在备受指责的“媒体环境” 下,中国媒体中也不乏观点独立客观的佼佼者,如南方周末和《财经》杂志,可惜的是电视媒体还未曾出现。新华社电视台能不能走出新路,还要拭目以待。(栾树)

  问题不在于缺乏电视频道或对外媒体,而是在于,缺乏做得好的新闻媒体。如果新华社的新电视频道还是按照中央电视台现有的对外频道那样运作,还是由同样一群人来做决策,这将是注定要失败的。

  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还在扩大中,当世界上许多媒体都在裁减员工,节约开支时,中国大陆的一些媒体却在忙著招聘外国专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新闻从业者,此举旨在从中国的中央政府最近增加的宣传预算中分到一部分。而中国政府增加宣传预算,目的就是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改革开放下的传媒落后

  中南海博客(zhongnanhaiblog)网站刊登加拿大人凯恩·麦卡锡(Cam MacMurchy)一篇题为“中国花450亿元扩大媒体的全球影响力”(China spends 45 billion to extend media's global reach)的文章。文章中,凯恩·麦卡锡写道,“外国人看中国,与中国人自己看中国之间,有著一个很大的差距。

  这是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喻国明教授根据他的观察作出的一个结论,这也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讨论的一个论点。在西藏的抗议和火炬接力的争议中,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中国人的惊讶,他们惊讶于海外居然会对这些问题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他们也惊讶于西方社会对中国官方观点的诅咒。

  确实,中国做到了成功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但它却远远没有能做到成功地将中国的观点解释给国际社会,和说服外国人接受。

  Cam在媒体领域有极丰富的工作经验。2000年他毕业于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理工大学广播传媒专业。2004年,来到北京工作,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外语广播Radio 774担任编辑、主播和顾问职位。也是CCTV9频道的顾问兼编辑。(资料图片)

  南华早报1月13日刊登两篇文章,报导和评论中国政府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投资450亿元人民币一事。第一篇,题目是“北京用450亿元推动媒体面向全球”,说的是,那些能够拿出有价值的项目来提高中国国际形象的媒体机构,将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资金。第二篇题为“媒体为说英语者提供大量工作机会 ”(Big offers for English speakers in media jobs),说的是北京中央级的一些媒体正在密锣紧鼓地招聘能用英语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编辑和记者。

  中央媒体争相“对外扩张”

  报导说,目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在密锣紧鼓地展开咨询,和邀请专家开会,集思广益,起草建议和计划。

  “新华社的计划是扩大其海外分社,从大约100个扩大到186个,”有关消息人士称,这意味著它将在全球的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开设分社。

  另一名消息人士说,新华社计划创建一个以亚洲为基础的24小时播出的电视台,向全球观众播出国际新闻。

  另一个不同的消息来源说:“我被邀请参加了两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就建立这样一个电视台集思广益,它将不仅对我国广播新闻,而且是对世界各地。”

  媒体消息来源说,新华社是雄心勃勃的,志在建立一个像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络那样的“有影响力的和可信赖的”电视台。

  “新华社电视台,将彷效半岛电视台,在政治和时事议题上,享有比凤凰卫视还要大的言论自由,”一位消息灵通人士称。

  同时,人民日报下属的、以民族主义论调闻名的每日小报-《环球时报》,已决定今年5月推出英文版,成为继《中国日报》之后的中国第二份国有的英文报纸,该报已经开始招募英语编辑和记者。

  中央电视台已宣布推出今年开办阿拉伯语和俄语频道的计划,目前正积极扩大其海外记者队伍,并招募外语人才。


HONG KONG -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China's image among foreign people and its idea of itself."

Renmin University Journalism Dean Yu Guoming is bang on in his observation, an argument we have been making here for quite some time. Many of the problems which arose during the Tibetan protests and torch relay controversy came from Chinese surprise that people overseas could have such strong feelings on these subjects -- and feelings that were anathema to China's official view. China was able to "reform and open" over thirty years, but it's been far less successful in convincing those abroad of its global views and context.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ll articles behind a paywall) has run two stories today about Beijing's RMB 45 billion investment in Chinese media organizations which target global audiences. The first, "Beijing in 45b yuan global media drive", says the cash will be available to agencies which come up with worthwhile projects to enhance their global image:

Management at CCTV, Xinhua and the People's Daily have been busy meeting consultants, inviting experts to brainstorming sessions and drafting proposals.

"Xinhua has a plan to expand its overseas bureaus from about 100 to 186," the source said, suggesting it would have bases in virtually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Another media source said Xinhua planned to create an Asia-based 24-hour television station to broadcast global news to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I was invited twice for brainstorming meeting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television station, which would not just broadcast news on China, but on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 different source said.

The media sources said Xinhua was ambitious about building an "influential and reliable" station like the Qatar-based Al-Jazeera network.

"With Al-Jazeera as the model, the station would enjoy greater freedom of speech from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than Phoenix TV on political and current events," one source said.

Meanwhile, the Global Times, a daily tabloid owned by the People's Daily and known for its nationalistic tone, has decided to launch an English edition in May, becoming the second national English newspaper, after China Daily. The paper has begun recruiting English-speaking editors and journalists.

CCTV has announced plans to launch Arabic and Russian channels this year, aggressively expanding its team of overseas reporters and recruiting foreign-language professionals.

The plus side for media people in China is a plethora of new jobs,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article, "Big offers for English speakers in media jobs":

In a speech last month, Li Yuanchao , chief of the party's Organisation Department, encouraged recruitment of overseas talent with a "free ideological mindset".

Ms Zhang said the speech effectively lifted policy restrictions on attracting foreign experts, boosting CCTV's efforts to attract staff.

Meanwhile, the Global Times, a daily tabloid owned by the People's Daily, has announced a plan to hire an executive editor, a deputy executive editor and 60 reporters with English expertise to help put out its English edition, to be launched in May.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s for at least 10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s "consultants" have been widely circulated on various news outlets and websites.

Many English reporters in other Beijing-based media organisations said they had received "very competitive salary package" offers from the Global Times as the head-hunting campaign becomes more urgent, with some saying apartments were being offered as well as high salaries.

"I was told that an editor could be paid 300,000 yuan (HK$341,000) a year, with a one-off offer of an apartment," one reporter said.

China Newsweek, a China News Service-owned weekly popular among young Chinese people, is speeding up preparation for an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to be published in the US.

A Beijing source said that the weekly would be backed by 200 million yuan in capital from CNS.

As with Communism itself, this media plan is good in theory. There's no doubt that there is a gaping need for more Chinese viewpoints in the great discussions of the day. If Qatar can have an internationally-influential television channel, surely China can too. And there's no reason wh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Guardian, BBC, CNN et al should have a disproportionate sway on what we see and hear.

China's point of view and context for that point of view are sadly lacking, as I'm reminded of each time I'm asked to guest on a foreign radio station. But before we start considering an international Xinhua TV channel, what happened to CCTV 9? Isn't CCTV 9 supposed to present China's view to the world? Is there a point in lauching a second one without fixing the first?

The problem isn't lack of TV channels or media outlets that present China's case to foreigners, it's the lack of any media outlets that present China's case well. If Xinhua's new TV endeavor is run in the same manner CCTV is, with the same group of life-long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in bad suits calling the shots, it will be doomed to failure. In fact, I'd go one step further: any mainland Chinese run media outlet will be taken less seriously as long as general media controls are in place.

Which brings me to my second poin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in China. China could open a hundred news organizations and blanket the world with China's point of view, but it would be greeted with just as much suspicion as it is now because China, despite all of its advancements, remains a one-party state with absolute control over all domestic media. This investment in more coverage may help to a degree: sure, we all know that China Daily is a government mouthpiece, but we read it because we get to know what the government thinks and it provides a decent (I'm being generous) roundup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country. A new Xinhua TV Channel or Global Times newspaper may provide the same.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a lot of money being thrown at the symptom. China can't buy itself credibility. Not even for 45 billion.

To be successful, in my humble opinion, the new international TV station or newspaper must be given free reign to cover what it wants. It needs to be run on a system of merit and good journalism, not longevity, adherence to party principles, or loyalty to China (that sounds outdated, but that's how media organizations are still run in mainland China). If it selectively avoids sensitive subjects (for example, not running a story on the June 4 vigil in Hong Kong each year), perhaps people can look past it if the rest of the journalism is quality. But one lead story on Hu Jintao's win-win visit to Lesotho, which adheres to the One China Policy, and, well.... you get the picture.

Thursday, January 1, 2009

“工匠精神”的胜利

“工匠精神”的胜利

发布: 2008-12-25 15:58 | 作者: 曾伟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观察
  企业的冬天来临了。这是一个迟早要来临的冬天。
  4年前,当我做完大约30来家企业的调研和变革时,我突然萌发了一种感觉:这些企业是些不正常的企业,或者说是一种不能称之为“企业”的企业。
  这是一群作坊,尽管规模有大有小:从几十人至上千人,年产值从几百万元至几个亿。但它们的内部结构、运作方式、生产关系彼此却没有大的差异。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规模在增大,量在扩张,但管理上却没有大的进步呢?因为这些企业缺乏制度创新的能力。
  这些企业在创立之初就没有精心的企业设计,老板们只是为了挣钱而创办企业。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当然不可能精心地设计和雕琢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他们把自己在生意场上积累的人际交往的经验,草草拿来就用在企业管理上,大搞人情化管理,最终封闭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大门。企业陷入了只能守不能变的陷阱,一步一步走向深处。这就是我4年前发现的“企业死亡基因”。
  外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但外部环境一恶劣,企业内在的“死亡基因”就像病毒发作一般,会使企业顷刻间倒闭。
  所以,经济危机是诱因,内在“病毒”才是根源。
  即便没有这场经济危机,很多企业也已经出现了越大越亏的现象,这其实就是一种征兆,意味着现有企业的经营模式有一个扩张的顶点,达到这个点上,便难以赢利。
  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进行彻底的改变,迟早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因为这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是一种体力消耗下的硬撑。很多的企业家此时败下阵来,关闭了厂门,与其说是经营不下去了,不如说是精力、体力支撑不下去了,是意志和心态的崩盘。
  这么多年来,这些企业以及它们的主人——老板们,并不是靠高效的管理赢利,而是靠商机、靠打疲劳战支撑着企业。他们能撑多久?他们所带的团队又能撑多久?即便没有这场危机,他们又能怎样?
  早就听很多的企业家戏称自己为“救火队长”,只是现在火势太大,消防队长也只能逃之夭夭。但火是今天才烧起来的吗?错!企业内部几乎天天在“着火”,这种救火的日子,怎么可能让一个个企业好好地发展下去呢?
  几年前也经常听老板抱怨:“老板不是人做的”、“办工厂就像上了贼船”。发出这些怨言的时候,危机还没有发生,经济还一片繁荣。看来,他们当初只是面对繁华的景象,不好意思“下船”而已。如今的危机终于让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下去了。
  历史是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台。危机让一批企业和企业家离开了这个竞技场,谁又将成为明天的主角呢?
  应该是那些“工匠”型的企业家登台的时候了。他们身上或许会少了商人的敏锐,但他们却多了一份对事业的执著。他们喜欢手中所做的事胜过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的钱,他们更热爱自己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产品带来的利润。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努力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当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赢利而做的时候,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唯有全身心地投入,企业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当一个人为钱而做的时候,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的。因为他至少要留出一定的心思和时间来享受金钱的乐趣。而热衷于做事的“工匠”们却不需要保留这份心思,他们在做事的时候,在改善的时候,在创造、在制造的时候,已经在享受了。
  该是这些人登台的时候了。
  日本的企业界也遭遇过我们今天的情景。他们靠一批“工匠”型的企业家带领着企业走出了沼泽。我们也必须如此。
  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不可能是商人为主体的游戏。让“商人精神”淡出制造业,给制造业注入一种灵魂——“工匠精神”,这是这场危机必然会完成的使命。
  “商人精神”被“工匠精神”所替代,这是工业文明的本质特征。
  作者为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EMBA教授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