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7, 2008

【重建】一个没有开发商的世界?

“重建”一个没有开发商的世界?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卢周来 2008-7-7 23:08:29
编者按
  我们还需要开发商吗?这其实是一个有些“过时”的话题。不过最近围绕这一老话题的论战再起,皆因大灾之后,重建设计有了多种可能。正如本文作者所言,这样的讨论,仅是为重建思路提供更多的视角。也许,是否引入开发商并不重要,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计更加公平有效的重建模式才是问题的关键。

   最近,一家中央级报纸在讨论汶川大地震灾区灾后住房重建需要破解的难题时,引用某学者的观点认为,灾后住房重建规模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应该也不可能排除开发商。该文还说,“有不少开发商表示愿意参与灾后重建,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行动起来。”
“取消开发商”争论再起
  关于开发商是否应该参与灾后住房重建,当万科老总王石在地震之初的5月16日就出现在都江堰废墟旁时已经引发了诸多讨论。上海著名学者王晓明为此撰写了题为《现在就要把这事情提出来》的文字。文中说,正当各方尽力抢救和支援受难者的时候……另一件迫切的事,就是监察各方紧锣密鼓前去震区的财团,不要让他们发“国难财”。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王石发表声明:都江堰重建项目属于单纯的公益性项目,公司不打算从中获得任何利润。
  在王晓明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曹建海先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灾区重建应该让房地产开发商走开。开发商的参与增加了房屋建设的中间环节,会推高建房的成本,使灾后重建变成一场开发商逐利的竞赛。政府可以无偿划拨土地,规定容积率,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直接引入建筑材料供应商以及建筑企业进行建设,绕过开发商这一“中间人”。在那家中央级报纸提出“不应该也不可能让开发商缺位”的观点后,曹建海随即在自己的博客中以非常悲愤的口气写了一篇博文:“请历史作证,我曾经试图阻止开发商介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灾后的“震动教条”
  我曾花了不少时间寻找各国灾后重建中资本与政府的角色的文章或著述,看有无历史经验教训可资借鉴,也找到了一些线索。有一本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翻译出版的由日本学者滕五晓等编著的《日本灾害对策体制》,其中记载了 1995年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情况。阪神地震过后,神户市从地震后的第3天就开始临时住宅的建设,同时政府着手制定“神户震灾复兴住宅5年计划”。按计划规定,除了独院型私有住宅重建是由私人自己负担外,满足中低收入者的公房与租房的建设与修复“由国家负责直接实施”。从书中的描述可看出,事实证明,“由国家负责直接实施”的部分,尽管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很快满足了绝大多数市民住房要求”;而由市场解决的私人住宅,“进展相对缓慢”。关于开发商在“国家直接负责实施”中的角色,书中并没有介绍。
  不过,有另外更好的线索可循。5月25日香港《明报》评论版上,刊登了署名黄宇轩呼应王晓明观点的文章《不要让灾区沦为肥肉》,其中,重点推荐了Naomi Klein撰写的 《The Shock Doctrine: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震动教条: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书,讨论的主题就是资本与灾难的关系。Naomi Klein是出身于加拿大的著名公共知识分子,《泰晤士报》曾把她誉为“三十五岁以下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由于我本人目前还没有收到托朋友寄来的这本书,所以,我这里转述黄先生所介绍的书中的相关观点。
  据黄先生介绍,《震动教条》是 Klein把视线投向世界各地发生自然灾难的场所,观察资本家与政府在灾后的所作所为后写成的。这本长达500多页的巨著现时就正高居英美畅销书榜。 Klein追踪近年各地灾难过后的重建过程,包括历经海啸的斯里兰卡和蒙受风灾的新奥尔良,发现这些地方都无一例外地成了“私人开发商会生金蛋的母鸡”。当中主要原因是,这些商人都知道,受灾者承受前所未有的震动(Shock)后,往往在精神上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无力抗拒把他们进一步带入绝境的重建过程。而且灾后的一片颓垣败瓦,在这些财团眼中,就像一片梦寐以求的空白土地,让他们随意“开发”:发生灾难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发展项目。 Naomi Klein尖锐地指出,“有什么比一整片有待重建的土地和一大帮在混乱中的灾民,更像发展商虎视耽耽的肥猪肉?”Naomi Klein为此下这样的结论:资本需要灾难,因为灾难带来的震动,会造成一段短暂的混乱状态。在这个混乱状态中,一切本来“不好办”的事,也忽然变得“好办”起来了。在全球发生灾难的地方中,都有财团在迅速行动。在灾难面前,没有什么比资本更冷静也更为兴奋!
  用Klein的观点看,这样的现象再正常不过了:印尼海啸刚起,某国际财团就出台了“海啸商机不容错过,灾后重建‘奶酪’诱人”的主题报告;而这次汶川大地震刚发生,标准普尔又“脸不红气不喘地迅速发表报告,指出地震会给开发商带来商机”。
  Klein最后指出,必须坚决抗拒“震动教条”,不要让灾区公民因受开发商剥夺而第二次受到“震动”。为此,需要有强大的公民力量对灾区持续的关注与监督,而不仅仅只是在灾难之初表现出团结与爱心。因此,可以用一句话表达Klein的观点:“不要让灾难成就资本的狂欢!”
“众神之国”的资鉴
  作为例证,我也想说一件事。汶川大地震前不久,我正好随一代表团在希腊访问,见识了希腊火灾后政府是如何抗拒“震动教条”的。去年8月份开始的希腊全国森林大火给希腊带来了历史上空前的灾难,使得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度”满目疮夷,但资本还是从中嗅到了商机。据接待我们的官员说,大火一开始是由天气炎热干燥所引发,但后来发现,在部分火源处发现了沾有汽油的衣物残留物。于是希腊内政部开始调查,结果发现,竟然是不法土地开发商趁乱指使人纵火烧掉更多山林以期能廉价购取荒地牟取暴利。于是,希腊政府不仅打击了这些开发商,而且不惜修改相关土地法律,不允许火灾后的荒地落入开发商手中。接待我们的官员还介绍了一件更有意思的事:大火过后,中国浙江一位商人看中了烧过的林木是巨大的商机,比如可以加工成高品质活性碳等,立即过去洽谈购买这些林木。为了使希腊相关部门动心,该公司甚至承诺将组织2008个中国人,到希腊帮助义务造林。但最后希腊政府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那些的确无法再生的林木就地放倒并连接起来,在山坡上构成一道道防止水土流失的“护堤”。正因为拒绝了“资本”造就二次灾难的可能性,火灾后的希腊人仍然骄傲地说:“今天的希腊仍然是诸神在人间复制的第二个天堂!”
  以上所介绍的观点及我自己的观察,仅仅想为四川灾后重建是否应该引入开发商提供更多的视角。一般来说,无论是市场经济多么发达的国家,灾难后重建都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我也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机制就应该缺席。此次四川灾后重建,曹建海先生此前已经论证了避开开发商、直接面对建筑企业招投标进行政府主导下的重建可能性。其实,并非只有引进开发商就是“市场经济”。中国的很多开发商自己并不盖房子,至多是动用资源拿到项目,然后找设计部门及建筑企业,包括最后找物业管理,开发商本人就在其中每个环节都赚取一次利润。如果避开开发商,政府直接向建筑企业、设计部门招标,小区建成后由业主直接购买物业管理服务,从任何角度看,都能促进竞争,降低成本。这同样也是“市场经济”。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有没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还需打上一个问号。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四川灾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重建模式,都需要用好纳税人以及捐助人的每一分钱,且将来各级负责重建的部门应该拿出足够的证据以证明贯彻了这条原则!这应该是一条“底线原则”!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反方观点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灾后住房重建规模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应该也不可能排除开发商。“术业有专攻”,从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物业管理,开发商具有整套成熟的经验。引入开发商,既能通过规模生产有效控制成本、加快重建进程,又能为灾区的中小城市带来许多成熟的技术手段和经验。
  冯海宁(北京媒体从业者):的确,规划、设计、资金等房地产开发必需的东西,开发商一个都不具备,是一个整合性的群体,但这个整合工作总要有人来执行。如果说,让建筑企业直接参与房产开发,那么建筑企业不就是开发商吗?可以说,目前全国的大部分建筑企业都有房地产开发业务,楼市不是依然很暴利很混乱吗?或者说,取缔开发商后,由国家统一出图纸,找工程队盖房,分配住房,意味着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
  王安平(地产业内人士):房地产开发行业源自市场发展,由市场供需双方的力量博弈竞合催生与发展,如何取消,谁来取消?

  近期,评论版拟推出“另有一说”栏目,读者可对往期评论版的文章进行点评或就同一问题进行其他视角的分析,亦可对您关心的政经文化命题发来真知灼见。一经刊发即付稿酬。栏目信箱:malianpeng@cbnet.com.c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