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Can China's Backwaters Save the Global Economy?

Can China's Backwaters Save the Global Economy?

Can China's Backwaters Save the Global Economy?
By MICHAEL SCHUMAN / XI'AN Monday, Nov. 30, 2009
I'll take this one
A woman inspects vans at Xi'an's Wuling dealership, where sales are brisk
Photograph for TIME by Tomas van Houtryve / Panos
ENLARGE +
PrintEmailReprintsDiggFacebook Twitter
MORE
Though he doesn't know it, shop manager Zhu Baohua is on the front lines of the battle to reform the global economy. Zhu's three-floor electronics store, crammed with Sony TVs, Motorola cell phones and HP PCs, is located in a nondescript neighborhood in the western Chinese city of Xi'an. Far from China's dynamic coastal manufacturing and financial centers, Xi'an for decades has been an economic backwater known mainly as the home of China's famed terra-cotta warriors, reminders of the city's glory days as a capital of ancient dynasties.

Related
Stories
Will China's Consumers Save the World Economy?

But today, Xi'an is experiencing a renaissance. The locals who frequent Zhu's store have cash — and they're spending it like never before. On a recent Wednesday in late October, hospital worker Hao Jie, 40, is gleeful after dropping $1,200 on a 52-inch LCD TV for her new apartment, the keys to which she received only days earlier. Nearby, a soon-to-be-married young couple, Zhang Guopeng and Luo Xi, sizes up washing machines using a measuring tape. The two engineers are also shopping to fill up a new apartment, their first home together. For Zhu, the busy Wednesday evening is business as usual. His store's sales have surged about 40% this year. "In the past, people only bought the electronics that they needed," Zhu says. "Now people are spending money just to enjoy it."
(See pictures of China at 60.)

This kind of exuberant consumer behavior helps to explain why China has powered through the global recession with only limited damage. Local officials expect Xi'a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o surge 13.5% in 2009, far faster tha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8% target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Even more importantly, the thriving economy in this city of 8 million lends hope that China might be able to complete its next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hina has come to depend too much upon exports and investment for growth. What's needed is economic rebalancing, so that domestic consumption contributes more to expansion. This transition would help not only China — it would also help to stabilize the global economy by easing China's massive trade and current-account surpluses. With American consumer spending on the wane, China needs to rely less on U.S. markets to absorb its manufactured goods. The country's growing armies of middle-class consumers are being called upon to fill the vacuum to ensure the country can remain on its blistering growth trajectory.

Surprisingly, it is provincial cities like Xi'an that are leading this transition. In China's heartland, you won't find many factories churning out cheap toys or clothing for overseas markets, the kind of industrial activity that underpinned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and made Shanghai and Shenzhen wealthy. Total international trade represents a mere 18% of Xi'an's GDP, compared with 160% in Shanghai. Xi'an is being built instead on the burgeoning spending power of its own consumers, and on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companies churning out products for Chinese. "The domestic market will be the leading reason for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says Chen Baogen, Xi'an's mayor. "Xi'an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astal cities."
(See pictures of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For much of China's recent history, this difference was a liability. The country's vast, mostly agrarian West was isolat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lagged badly behind the booming east coast in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Nine years ago, Beijing sought to begin closing this development gap by investing heavily in highways, airport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across the western region. This has helped to kick-start growth. So has geography: Xi'an's lack of exposure to crashing global markets means it has barely been singed by the crisis. In fact, the city has benefited. It's received $230 million of Beijing's $585 billion stimulus package, which helpe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ubway system, highways and other projects. A similar scenario has been playing out in other western China cities like Chengdu and Chongqing. BofA Merrill Lynch Global Research calculates that the GDP of China's western provinces grew 9.3%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9, compared with 6.5% in the east. This trend is likely to continue. "Growth is shifting to the interior," says Ting Lu, a BofA Merrill Lynch economist.

That's not only because of government largesse. As wages and land prices rise precipitously in China's coastal cities, Chinese companies based there are investing in operations in less-developed Xi'an to capitalize on its lower costs and tap a cheaper labor market. About 70% of Xi'an's domestic investment comes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For example, in late 2008 Shenzhen-based cell-phone maker ZTE announced it would invest $880 million in manufacturing and research facilities in Xi'an that will ultimately employ 26,000 people. Hybrid-car maker BYD, also headquartered in Shenzhen, has turned Xi'an into one of its main manufacturing centers, with almost all of the cars sold to Chinese consumers. Earlier this year, the company launched a $585 million plant expansion to produce another 300,000 cars in Xi'an. In all, domestic investment in the city surged 31% to $8.1 billion in the first three quarters of 2009 from a year earlier.
(Read "China: The Road to Prosperity.")

Foreign investment is migrating to Xi'an for similar reasons. Unlike on the coast, where Hong Kong and Taiwan companies have set up countless export factories, the investments in Xi'an tend to be more domestically focused. In October, Applied Materials, a California-based maker of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for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opened a solar-power research center in Xi'an, part of a $250 million investment in the city. The facility, unique to Applied Materials' global operations, will house solar-cell production lines to devise new ways of bringing down the costs of manufacturing panels. Though the results can be utilized in factories anywhere, the center is directed to a great degree at expanding the company's business within China. "China is where all the customers are," says Charles Gay, president of the company's solar-power division. "The business is growing faster here than anywhere else on the planet."

New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has translated into prosperity for Xi'an residents. The per capita GDP of the city has increased 150% between 2001 and 2008 to $3,800 (though it remains far behind rich coastal cities like Shanghai, where GDP per capita exceeds $10,500). Consumer spending is growing quickly as well. In the first nine months of 2009, retail sales in Xi'an jumped 19%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same period a year earlier, well above the 14.8% posted in China's cities nationally. BofA Merrill Lynch estimates that retail sales in the western provinces rose 19.2%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9, 3 percentage points more than in the east. "Xi'an has reached a very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age," explains Chen, Xi'an's mayor. "Incomes are just at the first point when people can buy homes and cars."

That fact was obvious one recent Wednesday morning at a Wuling minivan dealership in Xi'an. Customers streamed into the showroom, briefly opened and closed the doors of the displayed minivans, and then marched over to the front desk to plop down their money, often within mere minutes of arriving. Xu Zhanrong, the dealership's deputy general manager, can barely keep the Wulings in stock. Sales of the minivans — manufactured by a joint venture between General Motors, Liuzhou Wuling Motors and Shanghai Automotive Industry — are up some 40% this year, Xu says, with about 50 purchased each day. One big reason, Xu explains, is that his customers, and especially those who come in from the nearby countryside, don't worry as much about saving for their old age as they had in the past. "Now they find they have more money, to spend and enjoy life more, however they want to use it," Xu says. "From what I see, people are changing very dramatically."

To keep that change go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ore work to do, however. Though the ingredients of rebalancing might be percolating in Xi'an and the rest of China, making it actually happen will take additional reform. The economy is still too dependent on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instead of private consumption. Even though consumer spending is increasing, it is not growing quickly enough. Private consumption's role in the economy has actually been declining, to a mere 35% of GDP in 2008 from 46% in 2000. Economists say policymakers need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 better social safety network, encourage small-scale finance and liberalize service industries dominated by big state firms to further raise incomes and encourage Chinese to spend more and save less.

There is also concern that growth will slip backward once China's recession-fighting stimulus is scaled back. One reason Xu's minivan sales have accelerated is government tax breaks and rebates offered on certain car purchases — incentives that won't last forever. State subsidies have also been given to rural residents to spur sales of refrigerators and washing machines. Though the government is implementing longer-lasting plans to convince citizens to spend more money (including a $125 billion program to improve national health care, especially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hose efforts will take years to reach their full impact.

Yet there are signs that there may be enough solid demand within China's domestic market to keep Xi'an's growth story alive. Carsten Wiegandt, the German acting general manager of the Kempinski Hotel, located on the city's outskirts, has been surprised by the kind of visitors filling his rooms. After the five-star hotel opened in June 2008, management expected tourists arriving from overseas to see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When the global recession hit, he feared his business might suffer. Instead he found visitors pouring in from other parts of China, many attending conferences being held by Chinese companies at the hotel. Now, with Chinese clientele making up 80% of his business, Wiegandt has refocused his marketing efforts away from the U.S. and Europe and toward big Chinese cities like Shanghai and Beijing. "I didn't expect the domestic market to be so strong," he says.

But perhaps the biggest reason for optimism is Xi'an residents like Lu Bo. The 32-year-old says the salary he earns as a salesman in the air-freight department at China Eastern Airlines was reduced by a third last year when his company was hit har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but that hasn't stopped him from spending. So confident is he about the future, he recently went out shopping for a new refrigerator. "Judging from my job, my life, I think everything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Lu says. And maybe for the entire world economy as well.

— with reporting by Chengcheng Jiang / Xi'an

Monday, March 9, 2009

中国好汉:一个震慑数百美国暴徒的中国人!-- 陈宜禧

中国好汉:一个震慑数百美国暴徒的中国人!(图)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中华博客 于 2009-03-08 15:07:06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好汉:一个震慑数百美国暴徒的中国人!(图) 中华博客

  那是1885年秋到1886年的春天的一段光阴里。那个时候,美国民族(除了个别有识之士以外),以一群目光短浅、以怨报德、狭隘自私、违法乱纪的小人出现在世界上。挽救了他们的灵魂,维护了他们声誉的,也许就是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中国人,他叫陈宜禧。

  十九世纪70年代,美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那时候的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到了二十世纪初,仅仅4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达到了惊人的52%,远远超过了其他西方强国!这期间的主力建设者是几十万背井离乡的中国劳工。今天你访问美国西部重镇,洛杉矶、旧金山、波特兰、西雅图、拉斯维加斯......翻开他们的开发建设史,哪一个行业没有华工的血汗?今天的美国政治家和史学家,无人否认中国人对美国开发做出了其他民族无法替代的巨大贡献。

  然而,十九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一度进入衰退期,加上内战结束后上百万士兵退役,造成了就业市场的紧张。那时候大批美国白人工人,因为好吃懒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他们把愤怒转到了无辜的华工身上,认为是华工的存在使自己丢了饭碗。于是美国排华风潮席卷各地,针对华人的暴力攻击也此伏彼起。1882年5月美国国会居然通过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从法律上歧视华人,这对于美国各地的排华风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885年9月4日,爆发了洛克斯普林大屠杀,11名华人被屠杀,500余人遭到驱赶。匪徒的行为非但没有遭到谴责,反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1885年9月5日夜,在伊萨克谷三名蛇麻草收割华工被暴徒枪杀。凶犯虽然遭到起诉,但是公众的同情使得他们最终没有被判刑。

  9月19日,黑钻石矿工驱逐中国矿工,打伤9人。

  9月28日"排华议会"在西雅图举行会议。每一个劳工组织都出席。其中有大量的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会议决议所有的"中国佬"必须在11月15日之前离开。这些人后来被统称为"排华党"。

  11月3日,数百名暴徒在市长带领下,来到塔科玛市的华人聚居区,强令华人离开。冰雨之中华人被赶往车站,他们在车站广场冻了一夜,至少一个体弱华人冻死。

  当时的华人,面对暴力攻击任人宰割,敢怒而不敢言。唯一例外的,是西雅图市的企业家,名叫陈宜禧。

  在Tacoma驱赶华人事件之后,陈宜禧给满清政府驻旧金山总领馆发电如下:塔科玛市华人昨日遭到驱赶,两三百人来到西雅图,情况危急,当地政府难以提供保护。请你们提供保护。华昌公司,陈宜禧。

  次日陈宜禧接到复电:我们会尽力而为。今日皇兵(指美国联邦部队)将被派出。总领事欧阳明。

  但事实却是,美国内政部长认为此时无需动用联邦部队。所以"皇兵"的到来系子虚乌有。

  11月5日上午陈宜禧紧急约见自己20多年的老朋友,西雅图市市长亨利·耶斯勒和其他的西雅图名流,包括托马斯·伯克法官,讨论西雅图局势。

  耶斯勒市长和伯克法官劝说陈宜禧带着本地的华人离开西雅图,躲避风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难控制局势。他们说,现在暴徒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他们代表着社会广大的阶层,虽然警方在维持秩序,但是袭击的事情防不胜防,恐怕难以保证大家的安全。

  陈宜禧冷笑着告诉他们: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我才觉得有必要留在这里。我并不怀疑你对法律的忠诚,但是我怀疑你是否敢于为了法律而对抗大多数人的愚昧。如果我走了,你们面前的一切问题都没有了,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法制与野蛮的冲突都消失了。可是我在这里一天,你们就不能再掩盖矛盾。如果我遇到不幸,那是整个美国的不幸,因为那也就意味美国法制理念的彻底崩溃,你们这些逃离专制的欧洲移民的美国梦,也彻底破灭了。所以说要死,我就跟你们的美国梦一起死好了。

  伯克和耶斯勒都为陈宜禧的话所震撼。当晚,耶斯勒市长召集西雅图市民集会。

  《西雅图历史》一书对这次会议有详尽的描述。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一贯为白人工人代言的托马斯·伯克法官挺身而出,发表了一段在历史十分著名的长篇法制宣言,严厉谴责了暴徒的非法行径:

  "......我们面对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像一个自由的,守法的,尊重正义的美国人,还是像狂暴的,无法无天的某些外国人那样?

  "我是一个美国人,我向所有美国人呼吁,我们面对合法的和非法的两种方法,我选择美国人的方法。不管他是移民来此,还是在美国出生,如果他不站在法制一边,他就不是真正的美国人。如果谁要以蔑视和践踏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律来玷污这个共和国,他就不配拥有美国的国籍,不管他来自哪里......

  "美国政府,在人民的许可下,邀请中国人来到这里。在和中国政府签署了庄严的条约之下,中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一样,在法律保护下,享受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今天我们不单单受到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律和美国政府庄严承诺的制约,同时出于人道和正义的考虑,我要在这种暴行面前保护中国人......

  伯克法官在道义上的胜利,仅仅给西雅图的华人赢得了三个月的安宁。

  1886年2月7日,太平洋皇后号客轮的出航,成了西雅图排华大暴乱的导火索。上午7点,暴徒中的警察,谎称检查卫生,骗开华人的家门,然后一拥而入。把华人的财物丢到马路上,然后驱赶他们去码头。迫使他们登上驶往旧金山的太平洋皇后号。

  最后包括陈宜禧在内的350名西雅图仅剩的华人被驱赶上了码头。

  陈宜禧让自己的儿子一边走一边唱歌。歌词却是中国话,告诫大家不要说自己身上有钱,不买船票。到了码头上,果然所有的华人都说自己没有钱,买不起船票。结果导致了船长拒绝华人登船。出乎司铎等人的意料,陈宜禧自己掏出钱,买了船票。这样一来陈宜禧就上了船,反而摆脱了暴徒。

  上船之后,陈宜禧找到船长,请船长帮忙,从船上向西雅图市政府发电报。

  接到电报的郡警长麦克劳带着一队骑警匆忙赶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执法人员,他为这个场面震惊。他大声命令暴徒解散,但是此时的暴徒依仗自己人多,认为法不责众,对警长的话毫不理睬,更有甚者,还当着警长不断辱骂和殴打华人。

  托马斯·伯克来到最高联邦法庭,找到最高法院大法官罗杰·格林,经过商量,格林大法官签发了"人身保护令",命令暴徒必须立即释放被拘押的华人,让他们自由回家。同时格林法官和华盛顿领地总督斯蒯尔分别致电美国总统,要求联邦政府派部队来西雅图实行戒严维持秩序。

  在码头上,暴徒首领乔治·司铎意识到西雅图的警方会采取对己方不利的举动,他下令把华人押送到火车站。在船上的陈宜禧看到暴徒们把华人驱赶走,立即意识到司铎的目的。作为西部铁路建设的参与者,他对铁路时刻了解得很清楚。他知道有一列开往波特兰的火车即将发车。这是除了太平洋皇后号客轮之外的唯一驱赶华人的途径。

  陈宜禧连忙再给市政府发电报。发完电报,陈宜禧为了给警察赢得行动时间,他从容地从客轮的舷梯走了下来。暴徒们知道陈宜禧是华人的头,看见他都蜂拥过来。陈宜禧走到他们跟前,对他们说,自己决不离开西雅图,因为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暴徒们没有想到,陈宜禧竟然如此从容和自信,他们不能容忍陈宜禧用这种神情进行辩论,大声谩骂起来:中国佬滚蛋!滚回中国去!美国不要中国佬!

  陈宜禧正色告诉他们:我比你们任何人都更有资格留在这里,因为我纳的税金比你们加起来都多!我的税款也许就养着你们这里的许多人......我要走了,你们中间的某些人,也许会挨饿的。

  暴徒被他的话更加激怒了,陈宜禧的话恰恰揭了这些依靠吃政府救济的人的短处。他们疯狂拥上去揪打陈宜禧。陈宜禧不还手不反抗,任由男女暴徒们上前打自己。转眼之间,陈宜禧被打得鼻青脸肿,衣服也撕成碎片。然而陈宜禧却面色不改,仿佛他感觉不到疼痛。最终暴徒们甚至自己都觉得无趣了,他们也不知道这个陈宜禧究竟为什么是这种态度。终于他们慢慢停住了手。

  满脸是血的陈宜禧慢慢站在码头的货箱上面。他说,今天,我这个样子离开西雅图你们就满意了吗?

  暴徒们互相看看,说:我们只要中国佬滚蛋。

  陈宜禧说,你们所有的人都知道,美洲大陆是属于印第安民族的,你们跟我,跟所有的中国佬一样,是外来民族,你们或者你们的父辈,漂洋过海到这里寻找自由和富庶之梦,因为你们忍受不了本国愚昧和不平等,今天你们在美国做的事情,还不如你们过去的国家。

  陈宜禧张开双臂,展示自己浑身的创伤,今天我这个中国佬不走,你们美国还能够看到一点点公平的希望,如果我这个中国佬就这样离开了,你们这里就只剩在野蛮和无知......

  暴徒们震惊了,他们没有想到陈宜禧说出这种话,这个时候多数的人受到陈宜禧话的感染,开始检讨自己行为。面对最高法庭的命令,他们不再坚持。司铎等暴徒在上百名全副武装的民团警察面前显得底气不足。执法民团顺利地把华人营救下来。根据"人身保护令"的内容,民团把全体华人带到联邦法庭接受保护。


  华人被送到法庭之后,《西雅图历史》如下记载:

  "通过翻译,格林大法官用简单的词句和蔼的语气告诉华人。他获悉,他们被一群坏人,在违背自己的意愿的情况下关进一艘轮船。现在他想知道事实是否如此。他还告诉华人,在这个城市,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他们离开,但是如果他们选择留下,将得到法庭的保护。他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害怕,在必要的时刻,这个领地和美国政府的全部武装,随时准备对你们提供保护,保护你们的人身和财产。留下来的人将会安全。'"

  接着格林大法官依次让每一个华人表态,说出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决定。每一个人都表示希望尽快离开这里。最后问到陈宜禧。陈宜禧静静地说,他要留在西雅图。接着陈宜禧夫人素满也说自己要跟丈夫在一起。陈宜禧的两个孩子也高声说,他们跟父母在一起,哪里也不去。在陈宜禧一家之后,还有他公司的几个雇员表示坚决留下。300名西雅图华人居民中,共有16个人声明留下。

  陈宜禧做出了一个违反常理,极端强硬的决定--留在西雅图不走--与美国的文明共存亡。恰恰是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整个事件的进程;是的,此时的西雅图历史,是由陈宜禧,一个中国人执笔!

  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是任何人恐怕都会同意,耶斯勒市长、麦克劳警长、格林大法官、甚至是陈宜禧的好友托马斯·伯克都希望陈宜禧那个时候离开西雅图。如果是这样,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决不会发生,《西雅图历史》一书恐怕也不会为此专门设立一个章节。

  但是,陈宜禧选择了留下,等于把无法调和的矛盾双方逼到狭路相逢的境地。根据记载,当执法民团在总队长George Kinnear上尉率领下,护送华人回到自己住所的时候,被以司铎为首的暴徒阻挡在路口。这些暴徒询问民团要把那些"中国佬"送到哪里。显然,有华人居然在政府的保护下留在西雅图,在这些暴徒的眼里无疑是严重的挑战,同时也为当局公然无视民意而感到无比愤怒。于是他们决定以武力阻挡队伍的前进。

  开始民团不得不用枪托击打冲击护卫防线的暴徒,但是跟着冲突升级,司铎带领手下人开始抢夺民团的武器。

  在美国,抢夺执法人员武器的结果只能是一种。随着一阵枪响,司铎等五人倒在地上。身材魁梧的司铎被击中致命处之后仍然挣扎着站起来,试图鼓动新的暴动。但是看到态度坚决的民团警员,暴徒们迟疑了。根据目击者说,民团开枪射击的警员一共有五人,其中包括托马斯·伯克法官。

  警察向示威群众开枪,伤四毙一,成为西雅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接着华盛顿领地总督斯蒯尔宣布了戒严令,联邦部队进入西雅图。

  劫后余生,陈宜禧做了和持有明哲保身哲学的华人相反的事情。陈宜禧认真地记录了暴徒们造成的华人商户损失。然后就这些损失,代表西雅图全体华人向法庭递交了诉状。经过一番法庭上的折冲樽俎,在伯克法官的最终裁决下,西雅图的中国人获得70万美金的赔偿!相当于每个华人商户平均获得3000美元的赔偿!

  十几年的旅美生活告诉笔者,就是在今天的美国社会,华人与美国人对簿公堂也是相当罕见的事情,考虑到120多年前的人权状况,陈宜禧是在极端孤立,面临四面八方强烈敌意的情况之下展开这场大诉讼的。这种胆识和气魄是他同时代的华人身上所极为罕见的。

  这大概是华人在美国土地上,打赢的第一场诉讼。这场诉讼的直接结果,就是被驱赶的西雅图华人逐渐回流。而仅仅再过了三年之后,华人在这个城市的地位就发生了新的转变。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陈宜禧在成百上千的暴徒袭击时做出留在西雅图的,骇世惊俗的决定。他的决定绝不是冲动,更不是歪打正着,只能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远见和钢铁般的意志使然。那是种时代变革之前,历史赋予极个别先导者的特殊人格。

  陈宜禧在西雅图奋斗了45年,他即是实业家,还是一个民权领袖。尽管他没有说什么惊天动地的话语,但是他的努力却是实实在在改变了西雅图乃至整个美国西部华人的命运。西雅图是全美排华暴力中,唯一没有造成华人伤亡的城市,西雅图当局成了唯一坚决保护华人的地方政府。

  对于今天中国人来说,提到华人在美国地位的最大突破,大家想到的恐怕是第一个华人州长骆家辉。但是,他的政治成就在美国是不是第一,由于陈宜禧资料的发掘,变成了可以探讨的话题,尽管陈宜禧没有像这个一百年之后的台山同胞那样在美国担任高级公职,但是他在美国人权状况十分恶劣,"排华"成为政府和民间一致主流的前提下曾为美国西部重镇呼风唤雨的人物,不能不令我们重新审视华人华侨历史。虽然我们不知道法庭上陈宜禧代表着华人做了怎样的陈述,但是不管他说了什么,他的话比马丁路德金那震撼世界的《我有一个梦想》早了77年!

  陈宜禧在美国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先河。他养育了第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作为华人他打了,并且赢了第一次在美国的官司、在大火之后,修建了新西雅图第一座砖楼,成为第一个华人商会终身理事......

  在亨利·耶斯勒魂登西土,许多同时代的商友退隐江湖的时刻,60岁的陈宜禧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修建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提出对外开放的商业特区。

  1929年7月1日,陈宜禧已经辞世一周的时候,他又创造了自己最后一个第一:第一个在美国地方大报上头版头条的华人:《西雅图每日时代报》的标题是:《陈宜禧--西雅图著名华人逝世》。"西雅图著名华人"是一个多么耀眼的称谓?就在同一个城市,3000千人曾经站在大街上呐喊:中国佬滚出去!

企业与NGO:“冤家”如何合作?- Petro China 身陷达尔富尔人道主义危机

企业与NGO:“冤家”如何合作?
文/吴晨 2009-3-9 --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石油的海外子公司Petro China 身陷达尔富尔人道主义危机,始于2008年5月由众多国外公民社会组织共同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之后在2008年的12月,针对Petro China的抗议被正式提交给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09年1月,抗议被公开,随后,一些责任投资基金开始抛售中石油的股票以表明立场。美国教师退休金基金会(TIAA-CREF)在上周增持中石油股票,甚至引起强烈抨击和抗议。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在于提起抗议的公民社会组织认为Petro China与挑起种族屠杀的苏丹现政府经济来往密切。

达尔富尔的人道主义危机,虽然国际社会将其定性为种族和宗教冲突,但事实上同一种族,同一宗教之间也大开杀戮。社会动荡的真正根源在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以及非洲居民破坏性的耕作方式,使得水资源和耕地日益枯竭,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了生计而互相攻掠。不同的村落为了水和耕地的重新划分,以武力相搏。生计的破坏进而引发公众对政权以及业已存在的各种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冲突逐渐升级,最终导致整个国家层面的动荡。

无论是Petro China还是发起抗议的公民社会组织,对于非洲更深层次的危机并非无从了解,双方都清楚地意识到,仅凭由公民社会组织的抗议而驱动的企业公民实践并不能真正解决非洲的深层危机。但对于眼下能做什么,双方却有极大分歧。公民社会组织坚持认为Petro China不应与有侵害人权嫌疑的苏丹政府有贸易往来,而以Petro China为代表的中国海外投资,则在如何界定自身的环境和社会底线上犹疑不决。

中国海外投资的先天弊病

国内活跃的公民社会组织以环保团体居多,因此环境底线也是企业业已熟悉的话题。但对于社会底线的认识,由于缺乏外部压力团体,这个底线还非常之低,仅保持在捐资助学这样的行动水平上。评估企业对所在社区的社会影响,还未曾纳入众多国内企业管理层的考虑之中。

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拥有成熟的公民社会组织,其活动范围达至非洲、南美、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如绿色和平、国际乐施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和办公室。同时,一些公民社会组织筹钱购入一些公司的股票,通过成为股东来发挥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或者通过游说银行、风投以及责任投资基金,对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经济惩罚。

在与这些公民社会组织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的海外投资有两个先天弊病(这也是与国内薄弱的公民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是在国内就缺乏对社会和环境底线的认识;二是缺乏与公民社会组织交往的经验。这两个弊病互为因果,正是因为国内公民社会组织数量少,力量薄弱,导致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进程中缺少压力和监督团体,企业公民实践无法纳入核心战略中,反倒成了企业的慈善成本。随后,在国内业已形成的低层次责任观被带入国际大环境。中资企业屡屡因用工制度不透明等话题成为国外公民社会组织的众矢之的,也是可以想见之事了。

或者换句话说,由于国内企业对商业部门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第一要务”的意识层次上,对于企业公民实践,更多以“不作为”或者敷衍的态度处之,最直接的消费者压力团体尚只能关注垄断和类似食品安全这样的企业基本责任。但甫一走出国门,海外投资开始意识到不能犯错误,改“不作为”为“主动应对”,一旦发生利害重大的社会问题,采取主动应对措施,并长期投资慈善活动。但在环境和政治敏感地区,当公民社会组织对企业的争议演变为危机时,即使再积极应对也于事无补。

利益冲突与合作

欲突破此困境,企业应在捐资助学种树等慈善行为之外(中石油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的社区性实践内容大致上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开始尝试与公民社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型伙伴关系。商业部门与代表公众的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组织或NPO/NGO)存在利益冲突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但双方事实上存在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社会议题的发展可能会产生速度上的差异,由此导致矛盾。实际上,从宏观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第三部门的壮大并不是为了抑制商业,而是为了消除市场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正确地(最有效率)做事情与做正确的事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面,伙伴关系的建立正是为了最有效率地做正确的事情。

企业应和多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对话和密切沟通,使后者能系统地参与企业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过程。如果公民社会组织不仅仅是在争议演变为危机时得到企业的公关方案,而是早在目标制定之时,便与企业就可能出现的障碍进行了长期规划,那么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关注就有可能通过合作而非对抗的形式达成。

联合国全球契约的成立,正是寄希望于以跨国公司的行动力代替步履维艰的政府,同时为全球公民社会组织监督大公司提供平台,以共同解决现时代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对于公民社会组织而言,站在企业的对立面,简单地说“不”并不能带来后期的持续改变。而战略合作型伙伴关系的建立,能够使得承诺改进的企业不会因此增加成本,失去市场份额。

沟通是建立伙伴关系最重要的环节,对于企业而言,放弃“这些组织就是来捣乱的”的想法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轻视对社会和环境底线的承诺,短期来看是危机公关的成本直线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股票被抛售,长期而言,饱受诟病的企业对内部员工,外部利益相关者也会逐渐失去吸引力,最终迫不得已作出改变,或者就此被市场抛弃。

作为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和作为企业个体的可持续经营,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切实可达到的目标,需要企业和公民社会共同的努力。Petro China所陷入的麻烦,再次说明目前中国海外投资在社区层面的考虑必须做出改变。与公民社会组织建立伙伴关系,提升低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将企业公民理念和实践战略化,并贯彻到日常经营之中,是一条企业必须要考虑的路径。

Sunday, March 8, 2009

又到4.12 - 奥运火炬护送一年祭

2008 年6月写的,祭!
~~~~~~~~~~~~~~~~~~~~~~~~~~~
Armed to teeth to protect my torch!!!

4.12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我们多灾多难的火炬终于回到祖国了。当时看到抢金晶火炬的照片,恨不得生啖其肉的愤怒,Armed to teeth to protect my torch! 淡了,不上头了,可还是不由得咬咬牙,咧咧嘴,活动一下肌肉。

5.12,地震又来了,尽管从来都把网上那些迷信的话当放屁,可是毕竟在2008年发生了太多事了。不同意什么“强邦”还是那句话,多灾振邦!

潮水一般的歪曲报道,看似退去了,可谁都知道,他永远不会消逝!手拉手抗争着的我们,虽然有时候觉得向在无助的黑夜,可是一回头,却看见同伴们就在周围。we never be alone!

文化大革命以前好像小说一样;“四五”想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六四”的时候懵懵懂懂的我们,羡慕的看着街上慷慨激昂的哥哥姐姐;在一个有人要修改国歌,把牡丹花作为国花的年代,我们经历了2008奥运!谢谢历史!以后在我们的儿女只能从书上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爸爸可以还原她那是发生的一切。

下面是算是总结吧,-- Rethinking after Torch Relay。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Wang KaiQin

Date: 2008/5/4

Subject: Re: Rethinking after Torch Relay

首先,谢谢两位巾帼英雄,向你们致敬!

你们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中的人都是成长在祖国最繁荣的90年代后,包括我这个70尾。

--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看到一张张从网上传来的照片,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少年来,在海外辛苦工作,养家糊口,努力打拼,我以为我已经不再是当年血性的男人,我以为已经成为被平淡生活麻木的男人。可是,这些天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一股股热流总是不断的涌上心头,一次次的激动总是无法控制,一滴滴的眼泪总是模糊双眼,一次次的愤怒总是无法压抑。

相信许多的海外华人和我一样,看到这句话,就会感慨万分。祖国,想说爱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有那么多的缺点错误,你有那么多的问题和不足,你曾经伤害了那么些善良的人们,你曾经让那么些无辜的人远隔重洋背井离乡;可是祖国啊,想说不爱你,那更是不可思议,更是万万不可能,因为我们和祖国血脉相连,我们和祖国骨肉难分;祖国发展,我们就开心,祖国强大,我们就高兴,祖国被羞辱,我们就没脸面,祖国被攻陷,我们就无家可归。"

看了金晶在巴黎被攻击的照片,我们愤慨,看到那位在旧金山的寒风中,一个人默默举着"祖国好"牌子的老大爷,我们感动得。。。我们站了出来,带着那不可以来的人的心愿,到了吉隆坡,去保护我们的圣火。

--

看到那些歪曲的报道,愤怒的我,冲到youtube上和人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上班吃午饭的时候,听到同事拿西藏和缅甸作比较,瞪着眼睛,告诉同事,"every separatist deserve to die!"。。。

终于,多灾多难的火炬,在海外华人,以前的民运认识,台湾同胞,终于完成了国外的传递。很多华人,都对ccp的做法有异议,可是一旦有人要分裂国家,又都走到了一起。可是我们不由得担心,奥运会场上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为什么这么多人,仇视我们的火炬,除了zd,和不明真相的外国人,身下的那些人呢?还有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

我们的邻居,西方世界,害怕我们崛起,不善于公共关系的政府。。。国内的媒体上有很多报道。还有什么原因吗?

谢谢两位女同学的见地,你们讲得都有道理,我在这里提一下前面两位同学没有提到的东西, -- 体制的不认同。



关于这一点,有些文章和讨论讲得很好,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 联合早报的文章,--

政府话语体系与世界脱节 中国网络媒体以小搏大



--锵锵三人行

昨天,在讯雷看看上面看了锵锵三人行讲奥运的节目,看到了久仰大名的程益中,当年看到新闻说,这位南方都市报的老总,引文几篇报道加社论,就伶仃入狱。看了一些"控诉"觉得和莫须有没什么不同,不忿。可是觉得事情里我很远,又草草收场,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此时此刻,的程益中话中充满调侃,寥寥几言,去诱人深思。。。建议大家看看。再看了几集节目,觉得心中的坎,缓了很多。想想,我们并不需要举得很气愤,毕竟,这不是生活的全部。可是声音还是要发的。只是从小在中国长大的我们,与新加坡人恰恰相反,习惯于在工作中发表意见,而不习惯在社会上发出我们的声音。以前觉得什么八荣八尺都是废话,真想让社会文明,民主,富强。今年叫"be considerate year", 明年叫"complain year",后年叫"credit year"就好了。可现在却又想起了在新加坡读书时,在图书馆接触到的不亚于甲骨文般的"自由,民主"的书籍。。。在youtube上和人争论,基本上两个回合,别人就哑了。可是到了天安门事件的帖子,却又觉得力不从心了。只能告诉他们,中国在变化,我们的深圳,连街道办事处,都开始差额选举了。如果要变成下一个印尼,或印度,我们宁可变成一个"独裁"的新加坡。



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是的,稳定压倒一切,可是知道事实的权利,由该如何权衡呢?在政府的日程表上吗?

--拉萨真相从哪里来?_长平的博客

http://vip.bokee.com/20080409508027.html



--北京的一位老教授 写的 --

脑残的"爱国者"

作者:青龙山人



看了第一段,很气,看完了,却又无话可说。有人说身在国外的同胞和身在国内人的关注点的不同,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有一定成份是说:因为海外中国人,华人,是祖国表面上繁荣昌盛的受益者,祖国的表面虚荣使我们在别国更获得尊敬。但是国内的同胞更关心的是民生福祉,而并不从神六上天之类的直接受益。长于的90年代后我的我们,是祖国繁荣的最大受益者。父母对过去的艰辛不愿意提,复杂繁琐的社会关系我们不许操劳。报上老是,让人不吃药就high的比较,中国人对将来充满希望,我们尤是然。可发展中的磕磕绊绊又是什么呢?



--从火炬传递说说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804&postID=14075

不得不承认,国外的我们,心境毕竟与国内的人不同,上面文章中最后的问题,想了几遍才体会到出国前后想法的不同。可能是我们没有经历过,四五和六四吧。人不应该活在过去中,祖国一点一点在进步,可是看看前辈的经历,和反思对我们是有益的。



再回到today和mypaper上面的文章。

Today, 已经有海外的同志发去了文章,想来想去,当务之急,去质问today为什么不由发表,而不是寄出我的拙文。我们要付出我们的声音,不需要等到气愤不已的时候才发出。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没有必要和以前的人一样,不问"政治"。

Mypaper是一定要制止的,上个星期三的报纸,已经略去警察带走示威的日本人。直接变成了遭到我们用塑料棒殴打。强烈建议大家,写信,打电话,去质问。最后不行,我们还可以发律师信,这玩艺文那么复杂,也要不了多少钱。



关于tingting "在此次事件中,澳大利亚媒体是西方媒体中最乐于倾听华人呼声的媒体,媒体报道比较客观。"我不敢苟同,澳大利亚是美国政策的重视拥护者。对伊战争中,除了英国,旧书它和美国贴得最近。换了总理,也好不了多少,毕竟有它的利益和地缘政治在里面。在火炬到澳大利亚之前,在youtube上就有,澳大利亚媒体请该国的藏独头目做客主播台大放厥词。我以为澳大利亚段之所以没有出现什么为题是因为,火炬在欧洲的事情和留学生几次在悉尼,墨尔本的游行已经让大部分澳洲人了解到一些真相,中国人通过反法抵制,已经让全世界的人听到了声音。毕竟奥运是不应该和政治联系在一切的。这是我们七伤拳胜利的表现。



这次的吉隆坡之旅,是震撼之旅,当我们刚到起点的广场的时候,当地的老uncle比我们还兴奋,冲在队伍的最前列,声嘶力竭的带着我们喊口号,"北京加 油,奥运加油,中国挺住",我喊了几声就喊不下去了。只有一边高举着国旗,一遍躲在国旗后。。。还有那当地人对圣火的热情,那陌生的路人 对我们竖起的大拇指,在重点集体喊着"东风压倒西风"的老华人。。。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次奥运,不仅仅是第三世界的奥运,更是第三世界的奥运,是亚洲的奥 运,是做过殖民地国家的奥运。我们不可以让这样的奥运,被玷污!火炬才刚刚完成接力。奥运还有一大段路要走,我们要站起来,保护它。

奥运应是一座桥,是一座中西方沟通的桥,而不是一堵墙.

未来应该怎样,我并不清楚。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望在国外的大家,都好好的。

最后贴上一位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老兄的博客,作为结尾,略表此时的心境.

"多少年来,从事专业,开发软件,"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养活自己,也"造福社会"。内心世界深处里,对西方的民主十分欣赏,对西方的自由万分敬仰。可是,过了不惑之年反而更加困惑,生活的越久就越发的郁闷。从前南斯拉夫科索沃,到阿塞拜疆车臣共和国,从阿富汗各个城市到伊拉克的各个村落,从以色列巴勒斯坦到诸多国家的非洲沙漠,暴力恐怖、反恐战争,天天在厮杀。枪炮下的民主,多少无辜平民的生命失落。面对各自制定的多重标准的反犯罪反恐怖游戏规则,人类社会面临着心理上道义上的煎熬,同时也给了罪恶和恐怖机会可得。

终于这一天,暴力到了自己的家门口。还搞不清楚来龙去脉,还不知道事实真相,在我们老百姓还在困惑的时候,有人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不分青红皂白,跑到印度对中国指指点点,这个人,竟然是民主典范国家的国会议长!再看西方媒体,先是凭空捏造,后是面对事实不得不承认对平民的暴力。本来,任何对无辜平民的暴力都是反人类的,而政客和媒体人却为暴力解脱"暴力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强奸犯强奸妇女、盗窃犯盗窃财物、抢劫犯伤人劫财,杀人犯夺人性命,都可以有一万条理由!是不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位残疾姑娘,手持奥运火炬,带着梦想,怀着期望,传递着和平,传递着友谊,来到文明的法兰西,来到浪漫而又美丽的巴黎,却屡屡遭到暴徒的袭击。善良的人们感到心痛不已,一些西方媒体却在窃窃自喜。再看奥运火炬来到强大的美利坚,来到世界名城旧金山大地,成千上万善良的人们走上街头,迎接奥运火炬的传递,竟然出现少数暴力,拍砸车辆,阻挡交通,造成不得不改变路线,剥夺了许多善良人们迎接奥运火炬的权力。自由和民主遭到亵渎,和平和友谊屈服了暴力。

多少年过去了,我以为,流动的热血,不会沸腾;我以为,活着的那颗心,早已经冰冷。可是,我不知道从哪天的哪一刻起,原本的心脏,恢复了跳动;原本的热血,重新开始沸腾。这才猛然醒悟:原来基因是很难改变的,原来遗传是很难拒绝的。故乡的云,故乡的土,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父老乡亲,故乡一切的一切,与我的关联是那么的紧密,如果我想切断这个关联,除非我切断我自己的生命。"CHINESE"这个标识,你就是跳进太平洋和大西洋,也永远洗不清。

如今我已不再年轻,如今我已不是愤青。当年"四五",有人让交代幕后主谋;当年"六四",有人说是美国特工;博客写贴,有人说是走狗间谍;上街****,有人说是使馆组领;抨击西方媒体,有人说是共党雇佣;批评中国不足,有人说是卖国投敌;指责西方不公,有人说你滚回北京,,,,,,这些人,很难理解,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男人,本来就应该有的血性!

这些天,怕是国内政要可能也想不通,你们这些海外的华人,找什么乱,国家需要安定;怕是美国政府可能也想不通,这些当年在广场抗议北京的学生,怎么今天在美国本土狂热的对北京奥运火炬欢迎?其实,无论西方媒体还是政府,无论中国执政党还是官员,有的时候,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海外华人的心境。这种内心迸发的对中国的爱,对故乡的情,不作为一个普通人留学、工作或者移民海外,在底层生活一段时间,是很难体会的到的。

一些人讥讽我和我们,激动什么?气愤什么?上街****,投书媒体,既不能改变中国国情,也不会感动西方政府。是啊,天天追着看NBA,摇旗呐喊,牵肠挂肚,我知道和许多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样,就是喊破了嗓子,也决定不了输赢,可是还是要喊。如今有人要分我国土,欺我姐妹,我岂能无动于衷?尽管这种激情和激动,或许没什么作用,但是,压抑这种激情和激动,无疑是压抑自己的生命!走了世界多少年,转了地球多少圈,最后发现还是回到原点,我和许多的海外华人一样,都有一颗无法泯灭的爱国心。

为什么我们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们对那片土地爱的深沉!"

2008/5/2 Chen Qian :

你好!

我的2个建议

1.回复这个报纸,我们很大的问题是英语表达的问题,中文谈西藏历史大家都头头是道,建议看看www.mitbbs.com。

前段时间在欧美发生很多事,上面都有英文讨论,如何介绍西藏历史现状等,如何反驳歪曲报道等。一些版内id都是欧美各地游行集会的组织者,参与者。你可以上一些版面搜一下文章,或与作者联系搜集些讲演稿。

2。管他说啥,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像涛哥说的那样,做好自己的事是最大的爱国。游行示威辩论这些事最后都没太大的意义,中国经济军事上去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谁分裂中国就揍他,这个世界是凭实力讲话的。

以下方法可能远比抵制抗议有效。学成后能回国工作的尽量回去,这边待遇会高一些,但中国这几年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待遇也逐渐上来了,而且发展空间决不是这边可比的。

在这边工作的尽量把多的钱节约下来汇回家,在中国消费,政府获得外汇,国内消费的消费税无形中支持了我们的祖国。前一段时间国内搞抵制家乐福,不光抵制它,所有欧美品牌都一样。有中国品牌的一定买中国货。

打战的时候,都为国家做一份贡献,参军的参军,捐钱的捐钱。国家完了,我们在海外都是二等公民,永远抬不起头。期待中国真正强大的那一天。

Marina Ge 写道:

KaiQin 同学:



来信已阅。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已关注多日。我每日必读的新加坡报纸有"我报""Today" "The Business Time", 每日必览的新加坡新闻网有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 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近一个月来,我每天坚持阅读新加坡最大的中文报纸"联合早报"。

按照我的观察,我认为新加坡的主流中文报纸(联合早报)支持北京奥运,反对藏独,承认一个中国立场,反对抵制奥运的滑稽行为。联合早报几乎每日都有评论员文章,邀请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中国事务的学者撰写文章,比较客观地评论一些政治观点,其中不乏优秀文章,对中国政府未来的外交政策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另有中文功底深厚的新加坡本地作家,以及在新加坡中小学从事中文教学的中国籍教师发文,赞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支持北京奥运。我阅读后,感触颇深!

新加坡每日免费派送的报纸"我报",确有如你所提的问题。不仅对于藏独一事,"我报"经常片面地评论中国事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年初大雪灾。"我报"曾经报道中国重灾区某某县城灾情严重,当地政府为节省电能限制百姓用电。与此同时,当地政府春节之际举办了盛大的灯会,以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结论:"中国政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电灯"。此报道我阅后非常气愤。我相信该县确有限制居民用电以渡过难关之举措,也相信该县确实举办了盛大的灯会。可是我觉得这并不矛盾。即使遭受雪灾侵袭,当地政府仍然没有忘记为民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举办了有民俗特色的灯会以渲染节日气氛,冲淡雪灾为居民带来的不快。诸如此类能够激起我愤怒的报道,频频见诸"我报"报端。

之后我分析,"我报"做为民间小报,为了打开读者市场,采用免费派送的方式扩大客户群体。"我报"偏重于采集八卦新闻,此类新闻极大地满足了新加坡当地市井居民的猎奇心理,让新加坡居民感到与此类不幸相比,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政府已经为他们提供了非常舒适的生活。对于那些很少踏出新加坡国门视野蔽塞的本地人士,他们如何知道今日中国之发达,早已赶超了新加坡?另,"我报"文章粗俗的文笔、拙劣的翻译、频繁出现的错别字与印刷错误,常使我不忍驻足。

对于新加坡的主流英文报纸,我的感受是,确有如你所提之问题。然而比之于欧洲、美国等西方新闻媒体,新加坡当地英文媒体的针对性没有如此强烈。追其原因,一有,新加坡仍是华人社会,与欧美民众相比,对中国现状以及中国文化了解自然更为深入;其次,同为亚洲商圈,新加坡这个小小的经济体,非常了解中国这一经济巨人在亚洲乃至在世界上是怎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加坡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和谐中庸的"和善政府",极少对他国政治事务指手画脚,"不得罪任何人"是对新加坡比较贴切的描述。一个方寸小国,如何有力量撼动世界政治格局,独树旗帜?!但是,新加坡领导高层以及新加坡民众均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与中国民众相比,新加坡民众与西方民众距离更近,能够与西方民众进行对等交流,且没有任何障碍。受西方媒体的影响,新加坡英文媒体目前呈现出的政治姿态,尚在料想之中。

以上是我对新加坡媒体的认知,谨代表我个人的意见。

近一个多月来,中国在世界舆论面前,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中国民众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坚定与团结。凭借此文,我特别感谢此次赴吉隆坡保卫奥运圣火活动的发起人张锐以及其他组织会成员,你们辛苦了!你们付出的努力让我的心愿得以实现!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两夜的点滴经历,所有美好的记忆都会鲜活地保存在我的脑海里,也会保存在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朋友们的脑海里!但是此次活动之后,我花费好多时日思考 为什么我们如此期待和付出努力的北京奥运会遭受如此不快的打击?为什么强大崛起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产生如此沉重的误会与隔阂?! 原因在哪里? 

   对于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我们愤怒,我们反抗。全球华人,国内的,海外的,我们联起手来,共同努力。然而DL流亡集团受到西方FH势力的支持此一事实确实存在!奥运火炬全球传递出现干扰此一事实确实存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不小的隔阂此一事实确实存在!追根究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定是出了问题!

   总结海内外各媒体的评述,问题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崛起的中国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构成严重的威胁。美国这一大国强国,在近现代世界史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霸权地位。尽管日本、欧洲众国较之中国,均为发达的经济体,但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论仍属小国,与美国不可一比。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当的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人口密度低,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不会对美国构成绝对的威胁。而同样地处温带的中国,以其丰富的国土资源,稠密的人口,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飞速增长的GDP,成为未来世界经济舞台、政治舞台、军事舞台不可或缺的、能够与美国竞争的绝对大国(2007年中国GDP已居世界第四位)。"西方发达国家都属第一军团,他们自成一统。突然出现了崛起的中国,妄想挤入第一军团,必将受到军团内成员的排挤与敌视 "。中国的崛起必然重构世界格局,这是首当其冲的因素。 

   二、西方反华势力长期存在。他们不在乎Zang Du还是Tai Du, 他们在乎的是有人要从中国分裂出去。他们会利用任何破坏祖国统一的势力重创中国,干扰中国的稳定,进而影响中国的发展与对外形象,而不止利用Zang Du势力。有如若干年前某香港商界名流之子与其父反目成仇,被此家族世仇势力利用,与此势力合力对付家族。 世仇势力不在乎名流的哪一个儿子与其父反目成仇,只要有儿子要摆脱家族,世仇势力都是欢迎的。

三、。。。。。。

四、。。。。。。

媒体已罗列的诸多因素我在此不做赘述。

而我要提出的观点,我想要在此表达的,未见诸中国媒体的,综有下述:

改革开放以来,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得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我们不但脱贫致富,而且全民迈向小康,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部分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更是实现了人均GDP过万美元。来自上海的我,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然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中国正式带入了国际主流舞台。这个习惯了闷头苦干的民族,有如沉睡千年的雄狮,尽管历史上曾是东方强国,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落后贫穷,使他忘却了如何扮演一个大国角色!然而如今的中国,已经别无选择地站在了世界的中心!无论中国有没有充足的准备,有没有成熟的姿态,帷幕已经拉开,演奏即将开始!

   然而,大国有大国的外交技巧,大国有大国的应变风度,大国有大国的海量胸怀。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国家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纷纷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不同,亚洲国家与西方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更大更突出。同样以华人社会为例,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领导人,均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熟悉西方社会,了解西方领导人与民众思维方式,他们与西方世界的沟通,不再是八股式的外交,而是与西方领导人建立像朋友一样的私人关系。在这样的外交方式的带动下,新加坡与香港民众更好地接受了西方教育,例如,香港公民与新加坡公民的英语水平远在中国大陆公民之上,他们可以与西方民众实现对等的交流,并且没有障碍!这自然缩小了与世界的距离。记得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中国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发表文章称:"同为华人,之所以新加坡可以很好地与世界沟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公民接受了良好的双语教育。新加坡公民可以自由地与东西方互通。而中国公民很难做到这点。中国民众与西方民众的距离还有待拉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内,或者说中文媒体,中文网络论坛,民众"支持奥运,支持一个中国立场"呼声如此强烈,西方民众无法深刻地体会了解到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次�录M饣

   其实,此一观点并不鲜见。以印度为例,印度国民以印度语为母语,然而,印度国民的英语水平比之中国国民高出许多,印度可以自由地与西方沟通,障碍不大。欧盟各国在掌握母语的同时也普遍使用英语作为与外界沟通的语言。在西方国家中,中国一直与澳大利亚的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应邀来北大演讲,通篇使用流利的中文,受到北大学子热烈欢迎,一下子拉进了陆克文总理与北大学子的距离,也拉进了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距离。在此次事件中,澳大利亚媒体是西方媒体中最乐于倾听华人呼声的媒体,媒体报道比较客观。再举一例,相信英国公众可以与美国公众实现对等交流,两国不会因为交流不畅造成很多信息无法传达。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我们有着对立政治观点的DL本人,可以使用流利的英文与西方世界沟通,非常有效的拉近了其组织与西方世界的距离。可见,语言障碍是多么巨大的障碍!很多误会隔阂的产生均是因为沟通不畅!也许你会说,为什么西方民众不先融入我们的语言环境,那么我要告诉你,离这一天不远了,而且有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在我们中国足够强大之前,我们要先迎上去,当世界了解中国的时候,他们会走进来!

  也许你会说我们的国民很多接受了英语教育,确实如此。但是能够流利使用英文与西方沟通的中国公民人数在

13亿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微。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民与西方民众的距离还有待拉近!此次活动中众多的海外华人,可能是最先感知这一不足的群体。他们做了积极的努力,向西方民众展示中国。那么,我们的政府应该做什么? 

   "联合早报"评论员文章称,"最近一些年,中国政府在与外国媒体互动时,思维模式和互动方式都有很多改进,但与其他领域的开放程度和进步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很多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大概都没有真正了解外国媒体的思考模式、运作方式以及大众传媒的诸多微妙之处,因而无法用国际主流社会所能够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把政府的立场和观点有效地传播出去。撇开是非对错不谈,就此次奥运政治化引起的中西对立,中国政府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八股语言和表达方式仍然存在。21世纪的中国官员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政治语境中。中国现在面对的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高端问题。官员们的思维和语言必须跟得上社会文明的步伐。。。不妨再次强调指出,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与国际主流社会长期脱节,是阻碍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效沟通和融洽相处的巨大屏障。很多官员不仅早已习惯了这种政治语境,而且只能在这种政治语境下生存。使得原本优秀的文化站不起来、走不出去。这是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必须着重强化的软肋。"   

   在倾听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抨击与评论之后,难道我们始终坚持,所有的抨击与评论均是针对中国的吗?难道我们不该听到这些善意的指导声音,这些建设性的意见?难道这些意见中没有可以采纳之处吗? 

   记不清哪位朋友曾经说过,只有出国之后,只有离开祖国以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如此爱国!在此次全球华人自发组织保卫火炬活动中,也许众多海外华人像我一样,对于这句话感同身受!我们爱国,我们抗议,我们游行,我们坚定的表达立场,之后,我们需要什么?也许,我们需要深刻的反思,反思我们的不足。

   反思使我们更加理智;反思使我们更加成熟;反思使我们发现问题,修正陈旧方案。我们一定要相信,21世纪确是展现中国风采的世纪!北京奥运确使中国正式进入了世界主流舞台!处于世界中心的中国需要更新颖的外交手段,甚至需要营销式的政府公关!营销式的外交政策更加有利于中国营造崭新的大国形象。我们的祖国,世界的中国,一定会走出重云,成长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大国强国! 

   感谢KaiQin 同学的来信,使我多日思考的内容得以付诸笔端。多年疏于写作,提笔生疏,寥寥数千字耗费我半天功夫。我的很多观点不成熟,各位同学见笑。对于KaiQin 同学的呼吁我们听到了。至于如何消除中西两方的误会,我想,套用那句老话,"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是长期的、艰辛的互通工作。



   谢谢飨阅本文。



   TingTing

   2008年5月2日于新加坡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Wang KaiQin

To:。。。

Subject: Silence is crime

新加坡英文报纸的藏独文章,我们要夺回话语权,把它给真相。

这篇文章是28日,刊登在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一个英文报纸today 上面的读者来信。此封来信是对上个礼拜文章 Tibet: an Ambiguous Case的回复。

Tibet: an Ambiguous(meaning : unclear) Case (April 26-27(是和版,周末只出一期)),一文引用了大量一名新加坡国大中国教授对西藏比较客观的看法。这篇文章现在在网上已经找不到了 。去 today的网站上,发行当天的文章中,只可以看见文章的标题,可是文章的连接已经被去掉。而别的文章都可以浏览。估计,报纸害怕此事愈演愈烈,决定 close case. 毕竟,新加坡的老外很多。不明真相,同情藏独得人也多。

如果这样,就意味着新加坡的主流英文媒体,承认中国政府在西藏侵犯人权,支持藏独!

此文章完全不承认中国政府对西藏做出的贡献。反而,罗列了一新可笑的事实。希望各位大虾不惜笔墨,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不可应让,英文媒体上充满 傲慢与偏见!纵容他们去愚弄,普通的老百姓!

注意事项,

1。我们的目的,是被发表。去让夺回话语权给事实。一切应以此为核心。

2。注意措辞,绝对不要用侮辱性言语。用词柔和。当然这不是将我们的意思也要柔和。不要用很强的字眼。以理服人。

3。注意投稿质量,如果不能用英文写出一份衡有说服力的文章。大家就不要投稿了。毕竟这不是什么国外的forum。出出主意,献些力。我的文章已经写了一部分了,如果没有合适的文章,我会收集大家的意见,直到礼拜三晚上。暂定礼拜四发出去。

5。 我已经在 留园网,文学城,anti-cnn,sina, chinaren 发帖。强国论坛,不可以发。

6。另注,新加坡做得真不错。我发现,有的文章只能在报上看见

- Show quoted text -

,和报纸的网站看见。去根本搜索不出来。

例如: 我报

2008,4月22日,B7版面

奥运圣火抵吉隆坡,千名警察护送。

"一对年轻的日本夫妻和他们的儿子因为在独立广场(merdeka Square)挥舞支持西藏的旗帜,而与中国支持者发生冲突。中国支持者用塑料棒殴打三人,在场警员赶快制止,并将这三名游客带走。"

我们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虽然没有在现场,但当时就有我的朋友在旁边。我知道的事实是这样:日本夫妻到火炬的起点挥舞藏独旗帜,被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留学生围住,有些人激动地想去抢旗帜,可是被周围的人拦住。根本没有人动手。所谓塑料棒,其实是三星宣传用的气球棒。

我们的行为就是这样被诬蔑的!此文章没有注明出处,所以应是报纸自己的记者写的。

6。另注,新加坡做得真不错。我发现,有的文章只能在报上看见,和报纸的网站看见。去根本搜索不出来。

例如: 我报

2008,4月22日,B7版面

奥运圣火抵吉隆坡,千名警察护送。

"一对年轻的日本夫妻和他们的儿子因为在独立广场(打击merdeka

Square)挥舞支持西藏的旗帜,而与中国支持者发生冲突。中国支持者用塑料棒殴打三人,在场警员赶快制止,并将这三名游客带走。"

我门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虽然没有在现场,但当时就有我的朋友在旁边。我知道的事实是这样:日本夫妻到火炬的起点挥舞藏独旗帜,被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留学生围住,有些人激动地想去抢旗帜,可是被周围的人拦住。根本没有人动手。所谓塑料棒,其实是三星宣传用的气球棒。

我们的行为就是这样被诬蔑的!此文章没有注明出处,所以应是报纸自己的记者写的。

投稿地址:news@newstoday.com.sg

身在国外,深感中国政治话语权的丧失。在西方,中国政府没有一点公信力。除非去过中国,否则少有西方人,相信中国发生的变化。中国媒体的话语,只在讲经济的时候才会被用到!!!而不管哪个国家的英文媒体,都是被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所占据!!!

虽然today是免费报纸,可是他是许多人信息的来源。这次小辩论,如果以此为终说明什么?一方没理了。承认生的一方说的是事实?不是这样吗?难道不值得我们回复吗?

法国的留学生,现在已经参与到主流的新闻宣传中去了。李洹参加电视台的辩论。学生们召集记者招待会。如果有严重的歪曲报道,他们随时会发去律师信。由于多人自己制作英文视频,发到youtube上去,写英文博客。把把真相告诉给大众,使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中国抵制,只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已经陷入一场战争,一场我们揭露真相对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战争!而从目前为止,正义还没有半点赢的迹象。既然你我都在新加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Monday, April 28, 2008. page 14, world news,

http://www.todayonline.com/articles/250756.asp

(your browser must be JAVA enabled)

Tibet: The Other Side

John Whalen-Bridge

原文略去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新加坡媒体和网民对巩俐假如新加坡国籍的态度

新加坡报业控股

http://cj.omy.sg/?option=com_cjourn&Itemid=99999999&task=video_detail&type=latestreward&cid=0&countview=viewed&arthID=0&urocornheaderID=0&aid=6434

对于大陆女星巩俐移居新加坡一事,据调查,36%本地居民表示赞成,超过60%的人觉得还是不要来,更有网友直接坦言巩俐此举纯粹是想借新加坡的居留权,来作前往其它国家的跳板,或者方便进出世界各国而已,您觉得呢??

'FAKE foreigner'
By: CHANG MAY CHOON, The New Paper (Show) 02/09/2008
Netizens slam Gong Li for renouncing China citizenship changmc...These words were flung at Chinese actress Gong Li (left) by Chinese netizens, after news...Seong since 1996. The Shenyang-born Gong Li, 43, still incurred the wrath of patriotic... (887 words)

Downright absurd to call Gong Li a traitor
My Paper (My Say) 18/11/2008
...misplaced pride” (my paper, Nov 12), on the reactions to Gong Li’s citizenship switch. Like the writer, Mr Chia Han Keong, I am glad that China-born superstar Gong Li has finally become a Singaporean, and I am sure that many...
Page: A18

Monday, January 19, 2009

中以真实关系解密:五大谎言让人目瞪口呆

中以真实关系解密:五大谎言让人目瞪口呆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鼎盛中华 于 2009-01-18 09:44:50 给 鼎盛中华 发送悄悄话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以真实关系解密:五大谎言让人目瞪口呆 鼎盛中华

今天我转发这个帖子,除了驳斥《以》文的荒谬之外,还历史一个真相,也想说明: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需要各位有智慧的眼睛和头脑。用事实说话才是正确。

  这个臭名昭著的谎贴最近又死灰复燃了。我特别看了看下面的跟贴,结果令人失望: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纷拥而至的信息轰炸,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已经不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了。

  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贴,跟贴中很多人竟信以为真。很多人看了《以》后,对以色列的态度急转,有人对以色列充满内疚,有人对以色列感激涕零,有人则庄严宣布:犹太是个伟大民族。

  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贴子,汇聚了如此多的谎言。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贴子,误导了如此多善良的中国青年。去年底印尼大海啸,中国政府捐款5亿人民币,各大论坛都有争论中国该不该捐这么多,很多人都感慨的提到:当年唐山地震以色列给我们捐款一亿美金。

  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竟然让那么多的人深信不疑,一个瞎话联篇,漏洞百出的贴子,至今还在很多论坛被转贴。谎言必须揭穿,打假刻不容缓。

  2001年12月18日,以色列正式宣布中止和中国签订的预警机合同。中国立刻召开记者招待会,新闻发言人章启月,铁青着脸出现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用记者们从未见过激烈言词,严厉谴责以色列的背信弃义,并声称以色列此举将严重影响到两国关系发展。预警机事件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在民间,以色列公然毁约的行为同样激起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愤怒。在以年轻人为主的互联网上,对以色列的声讨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少极端的网友,甚至呼吁中国政府采取行动,给以色列点颜色瞧瞧。亲身经历过的人,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吗?那种被美国和以色列联手戏弄了的羞耻和忿怒。以色列“预警机不包含美国技术,美国无权干涉”的保证还回荡在耳畔,毁约的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

  中以建交10年来,随着双方交往的不断增多,以及中国政府的“韬光养晦”政策,中国从政府到人民,都已经开始用一种公正平和的态度对待巴以冲突,不再有人把以色列叫作“美帝走狗”,说到犹太人的时候,更多是用“聪明勇敢”来形容。但预警机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人猛然惊醒。中国人对以色列的友好度降到了冰点,每个中国人都对以色列怒目相视。

  不久,就在2002年的某一天,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一篇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秘密》的帖子出现在中国的网络上。不清楚原作者是谁,也很难查证最早出现在那个网站。因为转眼之间,各大论坛都出现了这个帖子,并且被疯狂转贴。铺天盖地来势汹汹,有的论坛一个页面上竟然转贴了好几个,一副饱和轰炸的架势。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这个帖子继续频繁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各种论坛上。

  奇迹出现了。随着《以》文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原本对以色列愤怒不已的网友们,愤怒的火焰悄然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以色列的内疚和感激之情。

  尽管预警机事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善良的网友们不但不再责怪以色列,反而开始帮着以色列找各种理由来解释,同时一大批“哈以”族出现了。如此戏剧性的结果,恐怕西区柯克都要甘拜下风。

  谎言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向我国捐赠一亿美元。”

  这是最令人愤怒的一个谎言,《以》文的作者用20万死难同胞来编造谎言,不怕死后入拔舌地狱吗?

  76年唐山地震,国际红十字会及很多国家相关组织都主动提出人道主义援助计划。但是,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在那个意识形态压倒一切的年代,中国政府拒绝了所有的援助。中国没有要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一分钱。当时中日建交不久,正处于关系最好的时期。

  日本曾计划捐赠百万美金,这个数字让全世界目瞪口呆。那时候的一百万美金有多值钱,现在的人恐怕很难理解。当然中国同样拒绝了。中国拒绝世界各国的援助,是当时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有条件的网友可以去查阅当时的报纸。

  所谓以色列给中国捐款一亿美金,这个数字能让当时全世界人民集体休克100次。如此惊天动地的义举,全世界各大小媒体竟然无一报导,包括以色列自己的。骗子随口一句瞎话,竟然让数以万计的中国青年深信不疑,悲哀啊。我忍不住要骂一句:这种没根没据的话都信,猪头啊。

  40岁以上的中国人,特别是唐山人,都应该还记得这件事。新唐山是在国家支持下,由勤奋坚强的唐山人,靠自己的努力劳动建设起来的,不是靠什么莫须有的以色列捐款。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以色列从1973-2003年的经济发展概况,大家就明白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虽然惨胜,但元气大伤。而阿拉伯人却转而以石油为武器,限制向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这就是所谓的“石油战争”,世界经济陷入动荡。以色列的国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从此陷入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大萧条中。以色列的财政收入,加上美国每年给以色列数十亿美元的例行经济援助,都不够维持以色列的国家预算。美国又追加提供了几笔特别贷款。到八十年代初黎巴嫩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的通货膨胀已经高达400%多。这场经济危机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得到缓解。

  90年代,以色列终于摆脱困境,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所谓的“黄金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03年,色列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100亿美元。

  7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多亿美元(西班牙1970年是390亿,全世界排第十位),真正能用的财政收入不到20亿,加上美援不超过50亿。其中一半以上要用来维持庞大的国防开支。财政预算年年赤字,以色列经济面临崩溃,完全依靠美国的援助维持。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哪里有能力捐出1亿美元?

  谎言二:以色列对中国的秘密军事技术援助。

  “冷战时期,西方搞了个“巴黎统筹”,相当多的敏感技术对我国是严禁出口的。那是一道铁幕,但有没有缝呢?且不论我军战机和潜艇、今天看来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

  就说一个防弹衣吧,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发明纺织纤维防弹衣,而我国还停留在缀垫钢片阶段;很明显的一项军用技术,“巴黎统筹”盯得紧,而我国警方迫切需要,于是奇迹出现了,中国“自行”研制出了纺织纤维防弹衣!就是现在穿在我国160万武警身上的那种。”

  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因总部设在巴黎而得名。1949年11月正式成立,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武器装备、尖端技术和战略产品的禁运政策。

  会员国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希腊和土耳其17国。以色列不是巴统成员国。冷战结束后,该委员会的宗旨和目的也与现实国际形势不相适应,1994年4月1日宣布正式解散。

  《以》文说“且不论我军战机和潜艇、今天看来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我偏要论一下我军战机和潜艇。大家都知道,中国从飞机军舰坦克大炮,到56式步枪机枪。都是通过购买、仿制苏联产品而发展起来的。怎么看都是苏联的影子,和以色列一点都不相似。这是基本常识。

  只有歼10,很多西方媒体都认为,是90年代初中国和以色列秘密合作,在以色列“狮”式战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中以双方都不承认,不过大家都明白,就是真有这个秘密合作,中以双方也同样不会承认。当然这些西方媒体也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真的有这个秘密合作。

  至于文中特别提到的纺织纤维防弹衣,最流行的“凯夫拉”(芳纶)是美国杜邦六十年代发明的,最好的“持沃纶”是荷兰人九十年代发明的。“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发明纺织纤维防弹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凯夫拉”防弹衣是警务用品,国际市场公开出售的,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买过一批,与国产“护神”防弹衣比较测试后,最终选用了“护神”防弹。

  中国早期研制的“护神”防弹衣用了防弹钢片没什么奇怪的,军用防弹衣多是硬质材料加强的,常见的是用防弹陶瓷和防弹钢板做成插板。“护神”是系列产品,后来又相继开发出一系列非金属防弹背心和相应的防弹插板。其中就有采用芳纶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制成的软体防弹衣,需要时插入防弹板就可变成硬体防弹衣。

   以色列当然也有自己的防弹衣,那么,以色列的防弹技术如何呢?请看下面这则2002年的报道:

  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埃利泽7月3日再次震怒。这次震怒不是针对防不胜防的自杀性爆炸者,而是针对以色列士兵广泛配备的一种高科技防弹衣——驻守加沙附近的以色列士兵在无意中发现,这种防弹衣根本不防弹。

  最近,驻守加沙附近的以色列国防军的一个伞兵预备役不知处于何种目的进行了一个“好玩儿”的试验,士兵们从30米外用一把以巴地区常见的M-16步枪向一件士兵们常用的防弹衣射击,结果发现子弹轻易地穿过防弹衣,防弹衣一前一后两面都被打穿了两个窟窿。

  这一结果令军营里这些20岁左右的小伙子们都猛吸一口冷气。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在打给以色列电台的电话中说,几年以来所有士兵都相信这个硬梆梆的家伙能够保护他们,所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穿着它,忍受着那种套上这么一个笨家伙的种种不便和不舒服。

  可是,现在大家忽然发现这个家伙根本不可信,士兵们所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这位士兵说:“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极度失望,人们已经开始把这种防弹衣叫做‘透弹衣’了。”

  在震怒之余,本•埃利泽下令成立专门的小组调查这一事件,并对这一号称“科技含量高”且价格不菲的防弹衣的防弹效果进行全面测试。

  实际上,以色列不但没有向中国提供什么防弹衣技术,因为以色列自己的防弹衣技术根本不行,相反,据2005年4月19日中央电视报道说: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能够从材料研发到制造一条龙生产防弹衣,它们分别是荷兰,美国和中国,中国防弹衣公司最大的客户是以色列和伊拉克新政府,以色列从2002年至今已经定购经定购了2万防弹衣和1万顶头盔。

  中国防弹衣公司最大的客户是以色列和伊拉克新政府,大家看清楚了。

  “j10”、“狮”、鸭式布局:别看到鸭式布局就说是以色??布局战机的是瑞典,瑞典的SaabAJ-37“雷”攻击机,1952年开始论证,61年立项研制,71年正式服役。七十年代末开始,瑞典、以色列、英、法、德纷纷研制三代战斗机,都选择鸭式三角翼布局。

  美国和俄罗斯也研制过技术验证机。瑞典的jas39“鹰狮”、法国的“阵风”、欧洲联合战机“台风”,现在都已研制成功正式服役。

  以色列的“狮”式战机,是1979年,由美国提供主要技术和部分资金,美以合作开始研制的,研制费用约5.8亿美元。在发展过程中,以色列军方不断提高对飞机的要求,决心使“狮”式发展成了一种性能优秀的战斗机,但是以色列对高新技术的成本估计不足,导致研制费用不断上涨,到1987年已经达到20亿美元。

  以色列和美国的分歧越来越大,美国既不能忍受投入越来越多资金技术后,一旦研制失败的巨大损失,更不能忍受在美国提供大量技术和资金下,研制成功一种和自己的f16争夺军机外销市场的对手。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内阁终于在1987年8月30日宣布停止“狮”式战斗机的研制计划。

  一些西方媒体认为,J10是90年代初中国和以色列秘密合作,在以色列“狮”式战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犹太人花了大笔的银子,“狮”式却半道下马。所以西方媒体怀疑:以色列很可能把“狮”的有关资料,出售给中国挽回自己的损失。

  说美国是以色列最大的恩人,没有人反对吧。没有美国对以色列的扶持和帮助,以色列恐怕早就亡国了,美国对以色列的恩情可以说是“比天高,比海深”。如果以色列真的向中国出售了“狮”的资料;

  前面说过,“狮”计划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都是美国提供的,犹太人就太忘恩负义,不是个东西了。背叛拯救了以色列国的最大恩人美国,来报答“二战期间收留5万犹太人”的中国,合逻辑吗?

  其实不光是J10,只要中国有了什么先进一点东西,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中国从哪里得到这个技术?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自己也能研制出先进的东西。还记得1999年美国的“考克斯”报告吧?报告里说:中国的核武器还有运载火箭技术,都是偷窃美国的。

  以色列的电子、机械、医疗和农业技术相对比较先进。但航空技术远不如中国。以色列的“幼狮”战机,是以色列间谍机构偷了法国“幻影”的全套设计资料后仿制的。夭折的“狮”战机,是美国提供的核心部件和技术支持。

  而中国通过几十年对苏式飞机的仿制和改造,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航空技术,虽然可能不怎么先进,但中国是美国、俄罗斯、欧洲之外,唯一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设计制造现代战机的国家。飞机研制所必需的大型风洞试验设备,耗资巨大,不是以色列之类的小国能养的起的。

  至于以色列是不是真的向中国出售过“狮”的有关资料,我和大家一样,只是个普通百姓,不知道。

   谎言三:“二战期间5万犹太人流亡上海,所以对中国感激不尽。”

  关于二战期间犹太人流亡上海的详细情况,篮牙网友有一篇很好的专题文章,介绍的非常详尽,大家一定要看看。这部分我只简单说说。

  (1):“日寇巴结希特勒,也曾策划灭绝在沪犹太人。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鬼子前后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

  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接二连三地采用“空投”、就是将面饼等食物掷过房顶去的原始方法帮了他们一把。”

  你信吗?二千余人一年的时间,至少要消耗七、八百吨的食物。上海要多少人每天坚持去扔烧饼油条?上海人个个都是活雷锋?战争期间,上海人自己都过的很艰苦,还能捎带着养活毫不相干的犹太人?

  以日本人的残忍性格,真要想灭绝犹太人的话,拉出去杀掉好了,何必搞围困这么费事?还有,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徒只吃“清真”食品。其实犹太教徒在饮食上也有很多禁忌的。犹太人的食品要遵守“KOSHER”标准,中文一般译作“可食”。上海人的大饼油条,犹太人是不会。

  篮牙网友的贴子里也提到这一事件:1942年6月,纳粹德国盖世太保驻日本首席代表约瑟夫-梅寻格上校专程来到上海,要求日本占领当局仿照纳粹作为“ 最后解决”上海犹太人,而日本当局却拒绝纳粹要求,只在虹口地区搞了个“无国籍难民区”,将无国籍的犹太难民约1.4万人迁入其中。

  虽然难民区的状况十分艰难,但并不可与纳粹当局在欧洲所建的集中营相提并论,日本当局对犹太难民并未施加残害,难民区内宗教、文化活动均可开展,并由于上海犹太社区和海外犹太社团的大力支援等因素,并未出现大的灾难。

  是日本人和犹太社团救了这些犹太人,不是什么上海市民空投的大饼油条。顺便再说一下,德国外交人员对小日本的南京大屠杀非常痛恨,小日本的外交人员也是非常厌恶德国人迫害尤太人,并且大力出手相救。

  日本之所以在二战中对犹太人特别好,是因为在日俄战争时候,犹太富商希甫为日本筹集2000万美元贷款,成为获得天皇授勋的第一位外国人,日本军方一直对犹太人有好感,同时想利用犹太人的商业头脑,筹措战争资源和资金。

  (2):“中国人在以色列大街上说自己是中国人,会有犹太人请你吃饭”中国在以色列有很多劳工,经常受到以色列军警欺负。有个中国记者为了维护中国劳工的权益办了一份中文刊物,最后被以色列当局驱逐,此事2003年各大网站都有报道。

  中国人如果在以色列大街上说自己是中国人,马上会有警察来检查你,因为在以色列的中国人,很多都是非法劳工。没有合法证件的话,会立刻请你吃饭,是监狱里的“牢饭”。

  (3):“在以色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是不是有这个碑,我不知道。就当这是事实,不过以色列并不是只有这一个纪念碑,《读者》杂志曾经介绍过,类似的大大小小的纪念标志在以色列有成百上千。有国家建的,也有民间自己建的小碑牌。绝不是象《以》文故意误导的以色列仅有我们中国的一处,大家没必要感动的一塌糊涂。

  以色列有个“兹瓦特迪克”基金会,专门对二战期间所有冒险救助过犹太人的外国人,颁发“国际义人”奖。并且把他的名字刻在碑上纪念。

  截止到2000年,以色列共向世界各国10000多人颁授“义人”奖,其中只有一名中国人,是当年旅居乌克兰救助犹太儿童的潘均顺。2001年,中国学者发现: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给数千犹太难民发放签证,使他们逃离纳粹占领区。

  于是向“兹瓦特迪克”基金会举荐。但基金会认为何凤山是外交官有豁免权,不是“冒险”救人(日本驻立陶宛领事杉原千亩,用签发签证的方式帮助1100多犹太人逃到上海,被犹太人誉为“日本辛德勒”)。

  直到中方人员又搜集了更多证明何凤山是冒了风险的资料,交到基金会,基金会核查都是事实后,才被授予“国际义人”。

  根据这些核实过的资料,有犹太学者认为何凤山很可能是二战时解救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奇怪的是,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被何凤山救过的犹太人主动向“兹瓦特迪克”基金会反映他救人的事迹。所有资料都是中方学者搜集整理的。以色列人这样是报恩?还是忘恩?

  上面说的那个感谢中国人的碑,很可能就是指潘均顺或者何凤山的纪念碑。全世界有上万人被授予“国际义人”称号,被树碑纪念。中国只占万分之二而已。真相往往并不讨人喜欢,大家似乎更愿意陶醉在美丽感人的谎言中。很多人明明有疑问,却宁愿相信这篇漏洞百出,但让人陶醉的谎贴,无非是某种自淫心态在作怪。

  谎言四:“预警机中国付给以色列2.5亿美元的定金,以色列大方的赔偿中国3.5亿美金。”

  预警机以色列仅赔偿中国3.5亿美金,居然有人会感激以色列大方,我真是无话可说了。

  先不说以色列打乱了中国的预警机发展计划,耽误了我们多少时间(美国人曾得意地说,至少是三年)。单说赔偿金额问题。按照合同,以色列应该赔偿10亿美元(台湾媒体的报导是应该赔偿20亿)。

  以色列先是去找美国,要美国来支付这笔赔偿金,结果可想而知,美国一口拒绝。以色列竟然回复中国说:以色列是小国,无力支付如此高额的赔偿金。摆明是要耍赖了。后来双方又经过多次谈判,最终结果是以色列赔偿中国3.5亿美金。

  先是单方面毁约,然后又不按合同支付赔偿,有人还要感激以色列的“慷慨大方”,说《以》文作者的脑袋被驴踢过不算过分吧。还说什么“等着看吧!三年之内,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预警机必将飞上祖国蓝天!”,暗示以色列给中国提供了预警机技术。

  现在中国的大预“空警2000”已经上天了,网上已经有很多图片,大家都看到了,与以色列的费尔康完全不同。国内外的很多分析文章都认为,中国的预警机采用的是一种自行开发的技术。事实给了《以》文作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事实都摆在眼前了,还是有很多网友对《以》文深信不疑,真叫人哭笑不得。

  犹太人被公认是世界上最精明最吝啬的商人,就靠着部分比较先进的军工技术来赚钱,预警机他没赚着中国的钱,他还会把技术给中国?预??国立刻做出了向台湾出售4架E-2T(“T”是指专门给台湾的)预警机的决定,并在当年就向台湾陆续交货。

  台湾拿到E-2T后得意洋洋的声称,“对于共军在长江以南的一举一动,包括导弹袭击都能侦测到”。中国空军也急需预警机提升战力,1996年和以色列开始接触,1998年双方签定合同。中国以每套2.5亿美元的高价购买四套“费尔康”(Phalcon)预警系统,安装在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伊尔-76 运输机上。

  2000年7月12日,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戴维营出席以、巴、美三方首脑会谈的第2天,以色列公开宣布,“悬置”向中国出售预警机计划。2001年12月18日,以色列正式宣布中止和中国签订的预警机合同。5年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以色列在预警机事件中,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首先是大大损害以色列军工出口的声誉,使得以色列的潜在客户不敢与以色列打交道。因为中以协定遭毁表明,以色列并不是一个有自主权的贸易伙伴。其次是经济损失,高技术产品利润相当高,以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四套的纯利润就是6亿美元。

  谎言五:“长期以来?中国从来没有骂过以色列,只是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的血腥屠杀,难道不对吗?全世界多数国家,包括欧洲的那些“民主”国家和美国国内的很多媒体,都在谴责以色列,可不是中国一家。

  联合国通过很多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决议既然通过,就说明这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态度。但以色列拒不执行,侵略者难道不该被谴责吗?难道要求我们中国去赞美和同情侵略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同情和赞美60年前占领中国国土的日本鬼子?

  很多网友喜欢以色列,因为只有几百万人的小国以色列,在几次中东战争中,却把有上亿人口的阿拉伯国家打的落花流水。所以认为犹太人是优秀的民族,阿拉伯人是劣等民族。问题不能这样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兴衰期。

  60多年前,小小的日本,也打的中国落花流水,很多欧美人一边看笑话,一边说日本人优秀,中国人劣等。你同意他们这个观点吗?更何况中东问题有太多外部势力的干预,要复杂的多。

  以色列至今还占领着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的部分领土,以色列杀死过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无辜平民。不回嘴是他理亏,他根本找不到还嘴的理由,不是他有多高尚。

  (1):“一群巴勒斯坦少年在向以色列坦克扔石块;那些孩子是勇敢?还是在作秀?如果倒过来,坦克是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少年根本就别想捡起石块,因为机枪早就扫射过来了!”

  以色列对巴基斯坦平民的屠杀还少吗?远的有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近的2002年有杰宁难民营、百里基难民营的大屠杀,每次少则数百,多则上千巴勒斯坦难民死于非命。至于小规模零星打死巴基斯坦平民的事件,几乎天天都在发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岂止是用机枪扫射,飞机大炮导弹坦克,哪一样没用?

  但在媒体的摄像机前,巴勒斯坦少年在向以色列坦克扔石块时,以军却表现的很克制,为什么不说以军是在作秀?很多国家的军队都有杀害平民的暴行,这原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军也不算最凶残的。但《以》文非要举这个例子,把有很多屠杀平民劣迹的以军,描绘成和蔼可亲的文明之师,就让人看不下去了。

  巴勒斯坦极端组织的恐怖分子杀死了很多无辜的以色列平民,但死在以军枪炮下的巴勒斯坦平民要多出几十倍。我们只知道巴勒斯坦人搞恐怖袭击,可是你知道吗?恐怖袭击这种方式,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在40年代发明的。和现在正好相反,当时犹太人处于弱势,经常在耶路撒冷搞恐怖袭击,吓得巴勒斯坦心惊肉跳。

  小资料: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1982年9月15-18日,以色列军队侵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西区,在以军的支持和配合下,黎巴嫩长枪党民兵(以色列扶持的黎巴嫩武装派别),对萨巴和萨蒂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内的无辜平民进行了血腥屠杀,相信至少1500名(一说是2000名)巴勒斯坦难民被杀死,具体死亡人数至今无确切统计。

  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涉嫌操纵此次大屠杀,于83年3月被迫辞职。以总理贝京也于9月被迫辞职。2001年比利时法院以“反人类战争罪”起诉沙龙。

  (2):“以色列,五十年来,没要过我们一分钱,却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合格的朋友!”

  当年法国给台湾卖幻影飞机,法拉叶军舰。中国用经济杠杆狠狠的收拾了法国一通。从此除了美国,世界上没人再敢给台湾卖武器。美国卖给台湾的常规潜艇美国自己早就停产不造了,想在欧洲找个国家代造,一笔好生意,却无一国敢接手。

  其实,还有一个国家在给台湾卖武器,就是以色列。台湾的无人攻击机、导弹以及已经夭折的“核武”项目,都有以色列的技术支持。一个给台湾提供军事技术的国家,能称得上中国的“合格的朋友”吗?

  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目前有60多个国家明确支持中国,多数是亚非国家,其中有阿拉伯国家联盟,没有以色列。这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吗?

  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七一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以色列一直是美国提案的坚定支持者,是阻挠中国恢复席位的重要帮凶!而阿拉伯国家除了沙特等个别国家,都是坚决支持中国恢复席位的提案国和赞成国!

  只是在一九七一年以色列感到大势已去才“支持”中国恢复席位的提案,但是仍然支持美国的“重要问题”提案,事后当时的以色列外长埃班向中国外交部发贺电,但是被退了回去!

  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以》文还有一个假冒水均益之名写的姊妹篇《我为什么反对巴勒斯坦建国》,利用大家对伊斯兰教的不熟悉,把在新疆搞恐怖活动的“**”和属于阿拉伯民族的巴勒斯坦人混为一谈,大肆挑“**”全称“**厥斯坦独立运动”,是“泛突厥主义”组织之一(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都属于“突厥语系”民族)。目标是建立“东突厥斯坦国”,主要后台是土耳其和美国。

  而巴勒斯坦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支,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北非和西亚地区。突厥人在公元7世纪被大唐帝国击败,西迁至中亚一带。在公元8世纪被四面扩张的阿拉伯帝国征服后,才慢慢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上阿拉伯人和突厥人恩怨颇多,限于篇幅就不细说了。

  总之,一个连阿拉伯人和突厥人都搞不清的人,一个假冒水均益之名的人,说的话有多大的可信度,可想而知。有网友专门写过文章驳斥过此文,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以色列的一些题外话

  还有网友说,三千年前,以色列人就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过国家,巴勒斯坦地区原本就是以色列的土地。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犹太人也不是巴勒斯坦的原住民,巴勒斯坦地区的原住民是迦南人。

  以色列人是闪族人的一只,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地区(今伊拉克南部)。以色列人是古巴比伦人的一支,没想到吧。始祖亚伯兰公元前18世纪左右,带着侄子罗得,离开家乡来到迦南地(今巴勒斯坦地区)。现在打得你死我活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亚伯兰的后代。

  以色列人游牧为生,与当地的迦南人(含族后裔)为争夺水草,经常发生冲突。亚伯兰生以撒和以实玛利,以实玛利是妾生的,亚伯兰打发他往东去,自己单过。以实玛利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就自称是以实玛利的后人。

  以撒生雅各,《圣经》说雅各曾与神人摔跤不败。上帝给雅各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摔跤的人”。雅各老年的时候,天下大旱,雅各带着全家老小70口南下,来到了埃及。雅各有12个儿子,就是以色列后来的12支派。

  以色列在肥沃的埃及大地繁衍壮大,人口巨增。引起埃及法老担心,就强迫以色列人服劳役。400年后,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因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压迫,在长老摩西的带领下,以色列人渡过红海来到西奈。

  这时的以色列,已经是个大部落了,单是成年男子就有60万之众。史学家通常把渡过红海,当作以色列民族的正式形成。

  以色列人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和战争。先后有30多个迦南小国被以色列人灭绝,男人统统杀死,女人孩子、牲口财物掠夺一空,村寨城池一把火烧光。

  和小日本的“三光政策”如出一辙。12支派因为分配的问题,开始分裂。分裂的各支派势力大减,在与当地人的冲突中,开始处于下风,最后终于被征服。

  200年后,大约公元前10世纪前后,犹大支派的大卫,统一以色列各支派。经过几十年对外征战,建立犹大王国。首都耶路撒冷。大卫死后儿子所罗门即位。

  所罗门建耶和华圣殿,所罗门死后,犹大国分裂成犹大国和以色列国。两国常年交战。300年后,北方的亚述帝国灭以色列国,犹大国不久也被新巴比伦攻破,圣殿被毁。犹大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之后波斯兴起,灭巴比伦。居鲁士大帝释放巴比伦抓来的各国奴隶,部分犹大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耶路撒冷城和耶和华圣殿。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亚历山大东征,之后是罗马帝国扩张,以色列人暴动被镇压,圣殿再次被毁,以色列人被逐出耶路撒冷。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事了。

  本文是在我早期一篇驳《以》文章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新内容写成的。你可以讨厌巴勒斯坦人,你可以喜欢犹太人,但不妨看看这段历史。

  我写这段也就是让对历史不熟悉的年轻网友知道事情的真相,让大家知道《以》文的作者是个别有用心的骗子。大多数转贴《以》文的人,其实也是不明真相的受骗者。以色列和中国有技术合作,包括军事方面的,但那都是中国花了美元买来的,作生意而已。

  以色列还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出售武器,难道也是报恩?当年南非因为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遭到全世界的制裁,而以色列却为了得到南非的铀而和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勾结;

  以色列还帮助印度发展核武器;甚至以色列还曾同伊朗建有秘密军火通道。是不是也要说以色列报南非、印度、伊朗的恩?

  犹太人在欧洲各国生活了2000年,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本性了如指掌。看看《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吧,如果你去对欧洲人讲犹太人的“义气”、“报恩”,他们会笑死的。因为以色列人只记仇,不记恩!!!

  网络上有时谎言千遍就以为是真理了,不,总有知道真相的人站出来的。我们在网络上行走,是来了解信息的,接受知识??你自己的鉴别。

  论坛不只是做个支持爱国的初级愤青,更要做个高水平的愤青,了解渊博的历史,展望未来的眼光,同邪恶势力做斗争,保持积极的爱国心,更需要提高警惕!!!

打造中国版"CNN"中国花450亿扩大全球影响力(图)

打造中国版"CNN"中国花450亿扩大全球影响力(图)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09-01-18 20:34:37 给 综合新闻 发送悄悄话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造中国版"CNN"中国花450亿扩大全球影响力(图) 综合新闻

中国人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抢夺话语权无可厚非。但诚如这篇文章所说,中国也应该思考现有的媒体不受国际观众的信任和喜爱的原因。在备受指责的“媒体环境” 下,中国媒体中也不乏观点独立客观的佼佼者,如南方周末和《财经》杂志,可惜的是电视媒体还未曾出现。新华社电视台能不能走出新路,还要拭目以待。(栾树)

  问题不在于缺乏电视频道或对外媒体,而是在于,缺乏做得好的新闻媒体。如果新华社的新电视频道还是按照中央电视台现有的对外频道那样运作,还是由同样一群人来做决策,这将是注定要失败的。

  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还在扩大中,当世界上许多媒体都在裁减员工,节约开支时,中国大陆的一些媒体却在忙著招聘外国专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新闻从业者,此举旨在从中国的中央政府最近增加的宣传预算中分到一部分。而中国政府增加宣传预算,目的就是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改革开放下的传媒落后

  中南海博客(zhongnanhaiblog)网站刊登加拿大人凯恩·麦卡锡(Cam MacMurchy)一篇题为“中国花450亿元扩大媒体的全球影响力”(China spends 45 billion to extend media's global reach)的文章。文章中,凯恩·麦卡锡写道,“外国人看中国,与中国人自己看中国之间,有著一个很大的差距。

  这是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喻国明教授根据他的观察作出的一个结论,这也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讨论的一个论点。在西藏的抗议和火炬接力的争议中,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中国人的惊讶,他们惊讶于海外居然会对这些问题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他们也惊讶于西方社会对中国官方观点的诅咒。

  确实,中国做到了成功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但它却远远没有能做到成功地将中国的观点解释给国际社会,和说服外国人接受。

  Cam在媒体领域有极丰富的工作经验。2000年他毕业于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理工大学广播传媒专业。2004年,来到北京工作,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外语广播Radio 774担任编辑、主播和顾问职位。也是CCTV9频道的顾问兼编辑。(资料图片)

  南华早报1月13日刊登两篇文章,报导和评论中国政府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投资450亿元人民币一事。第一篇,题目是“北京用450亿元推动媒体面向全球”,说的是,那些能够拿出有价值的项目来提高中国国际形象的媒体机构,将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资金。第二篇题为“媒体为说英语者提供大量工作机会 ”(Big offers for English speakers in media jobs),说的是北京中央级的一些媒体正在密锣紧鼓地招聘能用英语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编辑和记者。

  中央媒体争相“对外扩张”

  报导说,目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在密锣紧鼓地展开咨询,和邀请专家开会,集思广益,起草建议和计划。

  “新华社的计划是扩大其海外分社,从大约100个扩大到186个,”有关消息人士称,这意味著它将在全球的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开设分社。

  另一名消息人士说,新华社计划创建一个以亚洲为基础的24小时播出的电视台,向全球观众播出国际新闻。

  另一个不同的消息来源说:“我被邀请参加了两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就建立这样一个电视台集思广益,它将不仅对我国广播新闻,而且是对世界各地。”

  媒体消息来源说,新华社是雄心勃勃的,志在建立一个像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络那样的“有影响力的和可信赖的”电视台。

  “新华社电视台,将彷效半岛电视台,在政治和时事议题上,享有比凤凰卫视还要大的言论自由,”一位消息灵通人士称。

  同时,人民日报下属的、以民族主义论调闻名的每日小报-《环球时报》,已决定今年5月推出英文版,成为继《中国日报》之后的中国第二份国有的英文报纸,该报已经开始招募英语编辑和记者。

  中央电视台已宣布推出今年开办阿拉伯语和俄语频道的计划,目前正积极扩大其海外记者队伍,并招募外语人才。


HONG KONG -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China's image among foreign people and its idea of itself."

Renmin University Journalism Dean Yu Guoming is bang on in his observation, an argument we have been making here for quite some time. Many of the problems which arose during the Tibetan protests and torch relay controversy came from Chinese surprise that people overseas could have such strong feelings on these subjects -- and feelings that were anathema to China's official view. China was able to "reform and open" over thirty years, but it's been far less successful in convincing those abroad of its global views and context.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ll articles behind a paywall) has run two stories today about Beijing's RMB 45 billion investment in Chinese media organizations which target global audiences. The first, "Beijing in 45b yuan global media drive", says the cash will be available to agencies which come up with worthwhile projects to enhance their global image:

Management at CCTV, Xinhua and the People's Daily have been busy meeting consultants, inviting experts to brainstorming sessions and drafting proposals.

"Xinhua has a plan to expand its overseas bureaus from about 100 to 186," the source said, suggesting it would have bases in virtually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Another media source said Xinhua planned to create an Asia-based 24-hour television station to broadcast global news to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I was invited twice for brainstorming meeting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television station, which would not just broadcast news on China, but on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 different source said.

The media sources said Xinhua was ambitious about building an "influential and reliable" station like the Qatar-based Al-Jazeera network.

"With Al-Jazeera as the model, the station would enjoy greater freedom of speech from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than Phoenix TV on political and current events," one source said.

Meanwhile, the Global Times, a daily tabloid owned by the People's Daily and known for its nationalistic tone, has decided to launch an English edition in May, becoming the second national English newspaper, after China Daily. The paper has begun recruiting English-speaking editors and journalists.

CCTV has announced plans to launch Arabic and Russian channels this year, aggressively expanding its team of overseas reporters and recruiting foreign-language professionals.

The plus side for media people in China is a plethora of new jobs,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article, "Big offers for English speakers in media jobs":

In a speech last month, Li Yuanchao , chief of the party's Organisation Department, encouraged recruitment of overseas talent with a "free ideological mindset".

Ms Zhang said the speech effectively lifted policy restrictions on attracting foreign experts, boosting CCTV's efforts to attract staff.

Meanwhile, the Global Times, a daily tabloid owned by the People's Daily, has announced a plan to hire an executive editor, a deputy executive editor and 60 reporters with English expertise to help put out its English edition, to be launched in May.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s for at least 10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s "consultants" have been widely circulated on various news outlets and websites.

Many English reporters in other Beijing-based media organisations said they had received "very competitive salary package" offers from the Global Times as the head-hunting campaign becomes more urgent, with some saying apartments were being offered as well as high salaries.

"I was told that an editor could be paid 300,000 yuan (HK$341,000) a year, with a one-off offer of an apartment," one reporter said.

China Newsweek, a China News Service-owned weekly popular among young Chinese people, is speeding up preparation for an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to be published in the US.

A Beijing source said that the weekly would be backed by 200 million yuan in capital from CNS.

As with Communism itself, this media plan is good in theory. There's no doubt that there is a gaping need for more Chinese viewpoints in the great discussions of the day. If Qatar can have an internationally-influential television channel, surely China can too. And there's no reason wh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Guardian, BBC, CNN et al should have a disproportionate sway on what we see and hear.

China's point of view and context for that point of view are sadly lacking, as I'm reminded of each time I'm asked to guest on a foreign radio station. But before we start considering an international Xinhua TV channel, what happened to CCTV 9? Isn't CCTV 9 supposed to present China's view to the world? Is there a point in lauching a second one without fixing the first?

The problem isn't lack of TV channels or media outlets that present China's case to foreigners, it's the lack of any media outlets that present China's case well. If Xinhua's new TV endeavor is run in the same manner CCTV is, with the same group of life-long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in bad suits calling the shots, it will be doomed to failure. In fact, I'd go one step further: any mainland Chinese run media outlet will be taken less seriously as long as general media controls are in place.

Which brings me to my second poin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in China. China could open a hundred news organizations and blanket the world with China's point of view, but it would be greeted with just as much suspicion as it is now because China, despite all of its advancements, remains a one-party state with absolute control over all domestic media. This investment in more coverage may help to a degree: sure, we all know that China Daily is a government mouthpiece, but we read it because we get to know what the government thinks and it provides a decent (I'm being generous) roundup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country. A new Xinhua TV Channel or Global Times newspaper may provide the same.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a lot of money being thrown at the symptom. China can't buy itself credibility. Not even for 45 billion.

To be successful, in my humble opinion, the new international TV station or newspaper must be given free reign to cover what it wants. It needs to be run on a system of merit and good journalism, not longevity, adherence to party principles, or loyalty to China (that sounds outdated, but that's how media organizations are still run in mainland China). If it selectively avoids sensitive subjects (for example, not running a story on the June 4 vigil in Hong Kong each year), perhaps people can look past it if the rest of the journalism is quality. But one lead story on Hu Jintao's win-win visit to Lesotho, which adheres to the One China Policy, and, well.... you get the picture.

Thursday, January 1, 2009

“工匠精神”的胜利

“工匠精神”的胜利

发布: 2008-12-25 15:58 | 作者: 曾伟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观察
  企业的冬天来临了。这是一个迟早要来临的冬天。
  4年前,当我做完大约30来家企业的调研和变革时,我突然萌发了一种感觉:这些企业是些不正常的企业,或者说是一种不能称之为“企业”的企业。
  这是一群作坊,尽管规模有大有小:从几十人至上千人,年产值从几百万元至几个亿。但它们的内部结构、运作方式、生产关系彼此却没有大的差异。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规模在增大,量在扩张,但管理上却没有大的进步呢?因为这些企业缺乏制度创新的能力。
  这些企业在创立之初就没有精心的企业设计,老板们只是为了挣钱而创办企业。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当然不可能精心地设计和雕琢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他们把自己在生意场上积累的人际交往的经验,草草拿来就用在企业管理上,大搞人情化管理,最终封闭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大门。企业陷入了只能守不能变的陷阱,一步一步走向深处。这就是我4年前发现的“企业死亡基因”。
  外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但外部环境一恶劣,企业内在的“死亡基因”就像病毒发作一般,会使企业顷刻间倒闭。
  所以,经济危机是诱因,内在“病毒”才是根源。
  即便没有这场经济危机,很多企业也已经出现了越大越亏的现象,这其实就是一种征兆,意味着现有企业的经营模式有一个扩张的顶点,达到这个点上,便难以赢利。
  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进行彻底的改变,迟早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因为这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是一种体力消耗下的硬撑。很多的企业家此时败下阵来,关闭了厂门,与其说是经营不下去了,不如说是精力、体力支撑不下去了,是意志和心态的崩盘。
  这么多年来,这些企业以及它们的主人——老板们,并不是靠高效的管理赢利,而是靠商机、靠打疲劳战支撑着企业。他们能撑多久?他们所带的团队又能撑多久?即便没有这场危机,他们又能怎样?
  早就听很多的企业家戏称自己为“救火队长”,只是现在火势太大,消防队长也只能逃之夭夭。但火是今天才烧起来的吗?错!企业内部几乎天天在“着火”,这种救火的日子,怎么可能让一个个企业好好地发展下去呢?
  几年前也经常听老板抱怨:“老板不是人做的”、“办工厂就像上了贼船”。发出这些怨言的时候,危机还没有发生,经济还一片繁荣。看来,他们当初只是面对繁华的景象,不好意思“下船”而已。如今的危机终于让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下去了。
  历史是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台。危机让一批企业和企业家离开了这个竞技场,谁又将成为明天的主角呢?
  应该是那些“工匠”型的企业家登台的时候了。他们身上或许会少了商人的敏锐,但他们却多了一份对事业的执著。他们喜欢手中所做的事胜过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的钱,他们更热爱自己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产品带来的利润。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努力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当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赢利而做的时候,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唯有全身心地投入,企业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当一个人为钱而做的时候,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的。因为他至少要留出一定的心思和时间来享受金钱的乐趣。而热衷于做事的“工匠”们却不需要保留这份心思,他们在做事的时候,在改善的时候,在创造、在制造的时候,已经在享受了。
  该是这些人登台的时候了。
  日本的企业界也遭遇过我们今天的情景。他们靠一批“工匠”型的企业家带领着企业走出了沼泽。我们也必须如此。
  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不可能是商人为主体的游戏。让“商人精神”淡出制造业,给制造业注入一种灵魂——“工匠精神”,这是这场危机必然会完成的使命。
  “商人精神”被“工匠精神”所替代,这是工业文明的本质特征。
  作者为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EMBA教授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