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 2008

金融资本图谋中国碳排放

金融资本图谋中国碳排放
作者:索寒雪 2008-8-4 22:20:43
  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动“区域限批”制度,山西省吕梁市被列入“区域限批”行列。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吕梁利用开发其丰富的煤、铁、铝等资源,经济开始起飞。不过,吕梁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快使得环境的承载力达到了极限。
  近年来,吕梁市盲目违规上马了一批焦化项目,截至2006年8月,吕梁市165个焦化项目中,就有132个未经环保部门审批,占80%,对区域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现在,吕梁市政府希望在当地建立碳交易中心,将碳排放权转化为当地企业和政府的收益。


  近日来,林峰的时间表被与摩根、高盛等投行碳基金代表的约会排得满满当当。半年多前,他接受了一个能源型城市政府的委托,组建一个属于当地政府自己的碳交易中心。
  随着林峰对这个项目的介入日深,他的危机感就越强。他发现,由于碳交易背后巨大的商机,金融市场对碳排放的炒作已经开始。
金融资本围剿中国碳排放?
  “我见的那些国际投行的碳基金代表旗下都已经准备大笔资金,准备投入这个市场,这还不包括在山西等地活跃的碳交易中间商,他们背后的客户都拥有庞大的资金实力。他们都希望以低价在中国拿到碳排放权,然后拿到欧洲市场去交易,利润都是100%甚至更高。”林峰说。
  中国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牵头人之一、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告诉记者,作为《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全球普遍倡导的CDM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到发展中国家来买额外排减量的交易。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不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但有很多能够减少或避免排放温室气体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而无法开展。通过CDM项目合作,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先进技术以及急需资金,从而各取所需。
  而据世界银行估计,2008至2012年全球“碳交易”需求量为7亿至13亿吨,交易值每年可达140亿至650亿美元。其中,中国将提供三分之一的碳减排量,形成的商机将超过150亿美元。“仅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就会形成数百亿的市场,所以委托我的地方政府希望能发展清洁能源项目,在家门口赚这个钱。”林峰说,他了解到的几家基金各自都有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量投入到CDM中来。“其实这个盘面非常小,十几个基金就可以把市场操控起来。欧洲的碳交易所都有能源交易的背景,参与的金融机构都是交易所成立之时的做市商,操作价格更加容易。”林峰说。
  目前世界主要的碳交易场所是欧盟的6家碳交易所。另外,加拿大、新加坡和日本东京也先后建立起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
  据碳监测机构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59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07年全年交易价值。其中,平均碳交易价也高达每吨32.5美元。过去四年,碳交易规模增长了60倍。
  “现在需要把CDM看做是和大豆石油期货一样具有价值的商品。”有着金融业背景的林峰说,这些金融资本已经开始向中国环保领域渗透。
中国碳减排遭遇“潜规则”?
  建立自己的交易中心,手续繁琐,但是林峰认为是值得的,“在每一环节上,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受到外资的制约。”林峰说,在碳交易项目中,中国企业和政府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利益。
  在前不久,林峰曾帮助一个企业做一个瓦斯发电项目,CDM的额度可以达到200万吨,“在欧洲市场上交割的碳排放价格是每吨25欧元,可是在国内,外资前来收购的价格每吨只有5到8欧元,并且采取长期合同或者低价买断的方式。”林峰回绝了一个外资公司的合作,他希望能够把这一项目拿到国际市场上交易,直接获取每吨“25欧元”。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当林峰与欧洲国家的碳减排基金或者相关机构相联系的时候,“他们直接指出,如果我们想把碳减排额度卖给他们,就必须采用他们国家企业的技术来进行项目建设。”林峰对此很郁闷,“其实国内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可以达到联合国所规定的标准,这是买家变相提高交易对价。”
  而国内的情况是,国内CDM项目由发改委统一协调,并且成立了CDM管理委员会和CDM基金。吕学都告诉记者,到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已经达到1150个。
  “但是真正符合联合国要求,并且直接进行碳交易的项目只有51个,成功率不足5%。”我们拥有的很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的节能环保技术,但最后因为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较长或者难以转换为‘生产力’而被迫流产。”林峰说。
  不过,《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一位人士认为林峰的话有些偏颇,“需要审核的项目特别多,而机构的工作人员有限,中国的项目需要慢慢排队接受审核。”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近90%的CDM项目是外资企业采取投资或者技术合作的方式与中国企业合作,通常会与中国签订5年、10年的买断合同,以博得碳排放的低价。
  “低价买断,我方图的是短期利益,而在未来,我们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后,很可能还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去高价买回这些碳排放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军红提醒记者说。
地方筹建碳交易中心
  在林峰看来,作为碳减排权“供应”的大户,在失去了一级市场的定价权后,“在碳减排发生地的地方政府建立碳交易中心是最合适的选择,完全市场化的资金可以弥补交易上的弊端。”林峰说,委托他的地方政府由于是能源大市,所以有良好的地域优势,他们已经向发改委提出申请。
  “另外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很多项目因为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措施而难以上马。而开发瓦斯发电等环保能源项目,通过出卖碳排放权,可以创造新的盈利模式,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的业绩。”林峰笑说其中缘由。
  日前,吕梁市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已经启动,该中心将通过市场化手段,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吕梁市官员告诉记者,他们也已经委托了相关的专业人士来筹建地方碳交易中心。“我们还准备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到欧洲考察,看看欧盟的 6大谈交易所是怎么运作的,能否为我们提供经验。”该官员说,经过测算,仅山西一地,就拥有上亿吨的碳减排量。“按照一吨8欧元折算,光山西就可以靠出售碳排放权获得近百亿元人民币。”该官员。
  此前,北京和天津已经建有不同的碳交易平台,“但是,这两个地方的碳交易所的选址距离碳减排项目和购买碳减排额度的欧盟都太远,形成了‘两头不靠’的尴尬局面,现在交易额非常小。”在林峰看来,把交易中心建立在碳减排项目的发生地,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碳减排项目在国家统筹之下,还需要充分的市场化,才能保护中国的利益。”
  而对于地方政府的热情,发改委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发改委经过多次会商后,意见趋于否决。“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申请,但在现阶段已有的交易中心的交易量都很小,因为发改委不想看到,中国的碳减排项目和国际买家之间,有太多中间商的存在。”该官员说,他们已经注意到国际金融资本可能炒作碳排放的问题,也正在评估其中的风险,考虑相应对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