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9, 2008

打开视窗,只有比尔·盖茨 (盖茨经历的三次生死关头)

打开视窗,只有比尔·盖茨
作者:吴晓燕 2008-6-30 23:17:17
  6月27日,是53岁的比尔·盖茨在微软的最后一天。此后,他将关注重点放在慈善事业上,身为董事长的他每周将只为微软工作一天。
  按照惯例,这时是该为商人盖茨归纳丰功伟绩的时候了。有人说他对于软件的贡献就像爱迪生之于灯泡。有人说,他是罕见的先知型的教父式人物,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企业家。有人说,天下如果无他,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好象无论怎样盛赞这位明星CEO、商业偶像都不为过,只是这样的盛赞中缺少了盖茨作为一个凡人的生动。而盖茨,恰恰是一个生动的人——一个创造了微软帝国的人、一个危机意识浓厚的人、一个在内部制造残酷竞争环境的人、一个有时也难控制情绪,甚至突然冒出一句风凉话的人……
正确挑选很聪明、很能干的人
  “管理没有丝毫神秘之处,关键是人才和重点发展方向。就这么简单。”说这番话的是有“美国产业界英雄”称号的李·艾柯卡。他是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前总裁。
  盖茨这位商业偶像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我敢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便是正确地挑人。”他挑选绝佳员工有三大守则:寻找比你聪明的人;面试时,问一些出奇不意的问题,让他们多思考;面试结束,详细写下想录用或不录用每位应聘者的原因。
  当记者问他“当初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帮助微软取得了成功?”,盖茨总结了三点,其中一点就是雇用很聪明、很能干的人。他说:“我们曾有过一点误区,那就是以前总是以为'聪明'这种东西是'万能的',因为我们最初的雇员中有少数人的确就是万能的。后来的结果让我们吃了一惊:很多很能干的人,从他们的能力来看很专业,但当我们想让他们进入到新领域时,他们就应付不了。"
  当然,盖茨从未夸奖过自己的商业直觉。尽管他在这方面非常出色。他有一个特定的仪式来思考未来的问题——闭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盖茨就定期找机会静修一周,起初是为了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陪伴祖母一周,同时读读书,构想一下微软的发展战略。后来,这一周阅读内容从厚厚几摞报告逐渐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电脑文库,每一份都留出盖茨加评语的地方,以及和其他相关文件链接的地址。每一份文件都有打印稿。
  这个每年两次的仪式意义非凡,不但会影响微软的前景,也能勾画整个科技业的未来。
  1995年那周,盖茨写出了享誉全球的论文——《互联网浪潮》,带领微软开发出了最终击败网景(Netscape)的互联网浏览器。微软Tablet PC、种种更安全的软件、开创网络游戏业务等等构想都是在盖茨“闭关”这一周勾勒成形的。
在超强危机意识下做最坏的打算
  在盖茨的带领下,微软成为一家不时处在交战中的公司,不只是与局外人交战,而且也和自己作战。盖茨创造了一种危机文化,甚至很多威胁都只存在于虚构之中。他脑子里一直考虑的是:有朝一日,谁将会取代我们?他曾经表示,“每一名微软员工都应当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在总结盖茨的成功经验时说:“他和微软能够保持成功的一个关键,是他拥有超强的危机意识,不会轻视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哪怕是一个刚刚诞生的小公司。盖茨每年都会给公司设立一个主要竞争对手。”
  正是因为恐惧感的存在,才让微软做出了一次次必要的转型。几年之前,整个微软都在担心Linux操作系统和开放源代码软件可能会将自己挤出市场。后来,微软在设计产品时,都会考虑到客户在使用微软产品的同时,还会使用开放源代码产品。Windows Server最终从Linux手中抢到了市场份额。
  这种危机意识在经营管理上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严格的科学性和残酷的竞争性。盖茨采取的是“高压式”的管理模式,他很少赞美员工,通常只是批评。他给员工极大的压力,员工一旦出错,他决不手软。
  为了保证开发小组永远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微软实行残酷的定期淘汰制度:每6 个月对全体开发人员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大约 5%在工作状况和成绩方面处于最后的人将被解职,另谋出路。
  盖茨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分析系统。据说,盖茨在自己的电脑上可以随时查看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当期的销售情况,以及与过去销售情况的对比。这个系统让微软经理人印象深刻。每年一次的“MiddleReview”(中层反馈),微软CEO鲍尔默就会率领一个几十人组成的数据分析专家,轮番拷问各个国家、地区的中高层经理人,确定微软的当地战略。有一年,微软中国的业绩不太理想,鲍尔默问为什么?经理人把原因归结于发大水这一自然灾害,鲍尔默现场调出几个受水灾影响的省市,进行加权计算后,发现这个并非真正的原因,中国的经理人哑口无言。
  当然,盖茨也绝非一味地压制员工,如果公司员工有优良的表现,仍可获得实质性的奖励。不过,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盖茨也不会马上加以赞赏。
创建工程师文化
  与同处一个时代的许多公司不同,微软的员工都是知识型员工,对他们的有效管理是盖茨面临的问题,在其间,盖茨创造了新的管理方式。
  在微软,一个软件工程师的工资可以比副总裁高。这种机制在其他公司是罕见的。有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在微软做了12年,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机会可以晋升为管理者,但他拒绝了。他说一来自己对管理没兴趣,所以就不会管理得很好。二来,只想一心一意投入到技术上,做个出色的工程师。
  这样的选择与微软重视工程师的传统十分相关。在早些年,程序员完全是由盖茨和鲍默尔亲自挑选,他们在公司中享有许多特权。这一点,公司里所有的雇员都心中有数。
  现在,在微软的9万名员工中,约有3万人是程序员。在各业务集团的运营中,每项重大决策都有工程师参与。不仅如此,工程师的薪酬通常也高于业务人员。
  早些年,盖茨常常深夜在大厅里讨论问题,这也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举动。在程序员们同他们的最高领导者之间,没有什么中间领导层。所有人都对他直呼其名。 “嗨,比尔!”有时还谈两句俏皮话。有时候,人们还会在大厅里一把拉住他,向他借点钱。对于年轻的程序员们来说,这样亲密无间的气氛非常重要,他们觉得自己身处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中,有一种为知己者效力的冲动。
  一位程序员感慨地说:“你身处这样的环境,身边所有人都如此刻苦,就连掌管这个公司的人也是如此,因此你也不得不这样做。”在微软公司,人们艰苦工作蔚然成风,甚至大有走火入魔的趋势,以至有时盖茨反而得招呼大家悠着点儿。
  不过,程序员们的努力是有回报的。他们都被纳入了公司股票的分配体系之中,公司股票上市后,他们都轻而易举地成为百万富翁。除此而外,盖茨还是小伙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学习他的说话腔调、工作作风、生活习惯。
  在微软,主要看一个人的贡献,而不是职位。这种新的理念让所有的工作得到尊重,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尽情发挥自己的潜力。盖茨的用人之道以及他同员工们的关系,就是如此既简单无比,又深不可测。

  盖茨这一页真的翻过去了吗?
  过去十年间,有好几位知名创始人在他们的公司遭遇困境时都义无反顾地回来主持大局,其中包括重塑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雅虎公司的杨致远和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
  咨询公司Oliver Wyman Group的高级合伙人大卫·纳德勒说,“他们都有一种救世主情结,认为‘我是唯一一个能让公司重现辉煌的人’。”
  如果微软遭遇危机,盖茨能否抵挡住重返公司的诱惑还不得而知。尽管盖茨表示,他乐意在某些长期项目上帮忙,但不会重返微软。他说,“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盖茨经历的三次生死关头
  PC 1.0 时代——当初,比尔说服了IBM采用他的操作系统作为 PC 平台的标准,自此,他开创了 PC 1.0 时代。
  PC 2.0 时代——苹果率先迈进了PC 2.0时代,并威胁到微软的统治。比尔改组了微软并进行了还击。其结果是Windows和Office的诞生。
  Web 1.0 时代——Netscape一度成为浏览器的主流,并对微软的桌面系统构成了挑战。今天,人们只要打开计算机,就会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浏览器。在当年的那场肉搏战中,微软紧咬Netscape不放,并通过将IE与Windows操作系统绑定的手段,最终将Netscape踢出了局。
  现在,进入了 Web 2.0 时代。这个时代微软出现了强敌——Google。这对微软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这也是盖茨留下的难题。

No comments: